返回240.第两百四十章(第2/3页)  汉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差。若是夫家敢有怠慢,绝对是踩死不商量。

    刘息一心钻研学问,无心考虑其他,对全家都是好事。

    明白其中关窍,刘荣非但没有试图改变儿子的性情,反而推波助澜,以致于刘彻见到刘息,听一个四岁孩子一本正经谈老庄,嘴角控制不住上翘,差点当场笑出声音。

    刘荣自顾走神,汤饼许久未动。

    刘彻放下筷子,取巾帕拭手,见他这副样子,不免摇头失笑。想到年幼时见到刘荣,每每都是温和有礼,济济彬彬,对比如今,反倒觉得眼前的兄长更为可亲。

    换做早年,彼此之间总像是隔着什么,血亲兄弟也难以亲近。

    “伯兄。”

    听到刘彻的声音,刘荣终于回神,倒也不觉得尴尬,三两口吃完汤饼,放下筷子,仿佛之前走神的根本不是他。

    刘彻饮下半盏温水,未再向刘荣询问边郡诸事,转而提及江都王刘非上表,令郡国举孝廉之事。

    刘荣身无爵位又不在朝堂,本不该议朝中事。只是刘彻的态度表明,他要说的不仅是朝政,还关乎刘非本人,容不得他继续装糊涂。

    “陛下,这不似江都王行事。”刘荣道。

    作为长兄,他对诸弟都有一定了解。刘非更通兵事,于政事方面,压根不会有这般独到见解。

    “伯兄也如此觉得?”刘彻肃然神情,当下取出几册竹简,都是绣衣使者呈上,里面详实记载江都国官以及朝廷派遣官员的资料。

    一般而言,这样的简牍不该轻易示人。

    但刘荣如今的身份,以及兄弟俩多日相处,让刘彻改变想法。

    窦太后去世前曾言,对刘氏宗亲诸王不能一味优容,也不能全体打压,他需要自己信得过,愿意全心襄助之人。

    思来想去,刘荣无疑是相当好的人选。

    提及江都王之事,是刘彻给刘荣的一个考验,也是为今后筹划的第一步。

    值得庆幸的是,刘荣坦诚相对,没有让他失望。

    “陛下,可要择良才任用?”刘荣看过竹简,多少猜到刘彻的想法。

    “若是国官或能如此。然,”刘彻手指划过竹简,点在董仲舒的名字上,“提此议者,实为长安派去江都国的铁官。”

    董仲舒借刘非上表,是为展示才干,入天子之眼,以期调回京城,在朝堂大展拳脚。结果弄巧成拙,好感没刷到,反而让天子不喜,以为他心机深沉,想要左右逢源。

    他所犯下最大的错误,就是忘记自己的身份。

    “朝廷派遣的铁官却行国官之责,岂非可笑?”刘彻虽然在笑,笑意却未达眼底。

    龙有逆鳞,不可轻触。

    很不巧,董仲舒恰好一指头戳到,而且戳在正当中。

    设立铁官盐官,为的是逐步收回矿山盐场,可不是为了你好我好大家好。

    长安派至诸侯国的官员,同刘氏诸王本该天然对立。如若不然,刘彻也不会下旨,在赴任的队伍中增添一队兵卒。

    董仲舒却好,忽略天子本意,主动和刘非相交。

    据绣衣使者上报,在任职期间,董仲舒没少登门规劝刘非,还曾给他提出数条良策,在江都国名声大噪,甚至自成学说,声望相当高。近两年,有不少士子慕名前往,专为拜在董仲舒门下。

    “这也太……”翻阅过大部分简牍,刘荣当真不知该说什么。

    从董仲舒能规劝刘非,让他收敛暴躁的性情,更以铁官得其信任,证明此人绝不简单。可聪明人却做下蠢事,借江都王上表,这是宿醉未醒,根本不知道自己做了什么吧?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此事并非董仲舒自愿,而是刘非坑他。

    若答案真是如此,董仲舒所行非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