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临清钞关(第2/3页)  金瓶梅里的经济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2万两。世宗朱厚熜,嘉靖时期,年收银大体维持在23万两。神宗朱翊钧,大肆搜刮,钞关税收大幅度上升,至万历二十五年上升为33.55万两。熹宗朱由校,天启元年(1621年)又猛增至52万两。大概是经济实力决定行政地位,孝宗朱祐橖于弘治二年(1489年)将临清由县升为州(金瓶梅曾也称临清州),算是对临清收税有功的奖励吧。

    万历二十七年,崇文关、河西务、临清、浒墅、淮安、扬州、北新、九江八大钞关,共收税额为34万余两,临清占四分之一,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

    商品这东西很奇怪,爱动不爱静。哪里热闹就喜欢到哪里,哪里方便就往哪里去。它总是喜欢到来去方便的地方。于是棉布、绸缎、生丝、鞋袜、帽子来了;粮食、糖、茶、药材也来了;还有瓷器、纸张、、铁器、锅、皮货、羊毛、辽东货(人参、貂皮、青黄鼠皮等)等,都来了。这些南来北往的商品像是旅游的过客,匆匆而来,又急急忙忙而去。可这不是免费旅游,每次旅游都要交下买路钱,这便是纳税。例如棉布,主要转销北边军队之用。绸缎主要是供京师和转运蒙古等地。销售量最大的是粮食,年销售量在500万石至1000万石。

    临清人好客,为了方便商品的旅游,动用了一切资源,盖起了漂亮的商店,建了宽敞的街道,还有旅馆、饭店、仓库,同时还引进丽春院、暗窠,时不时还要美容市场一下。用今天的话就是筑巢引凤。

    嘉靖至万历时期(1522-1620年),其商业最为繁华。嘉靖时扩大城墙,总计“城固币逾三十里”,方圆20里都成为商业区。

    万历时,临清有数据可查的商店:缎店32家、布店72家、杂货店65家、瓷器店20余家、纸店24家、辽东大店13家、粮店、典当百余家、客店大小数百家。可见临清商业规模之大。第九十二回对临清是这样描写的:“这临清闸上,是个热闹繁华大码头去处,商贾往来,船只聚会之所,车辆辐辏之地,有三十二条花柳巷,七十二座管弦楼”(书里所描写情景与历史资料基本相符)。

    商品不仅喜欢旅游,而且更喜欢表演。现在临清的舞台已经搭好,来吧,商品,随你多少,任你表演。

    明朝后期,临清为北方最大的一个商业城市,远比清河县繁华。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没有旅客,过路费(钞关)也就免了,超过完成了历史使命。

    历史如流水,人物如流星,唯有古老的临清运河钞关还静静的立在临清市城区的一条巷子内,这是明清两代中央政府设于运河督理漕运税收的直属机构,系国内仅存的一处运河钞关。隆庆元年(1567年),自运河而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等。南北三进院落,置设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厅堂坊舍室400百余间。占地东西长130米,南北宽96米,达4万平方米。

    现存的临清运河钞关是一组建筑群,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部住宅区现大部分成为民居。主要古建筑为仪门、南、北穿厅、科房、船料房等80余间,面积六千余平方米。此外尚有原钞关官员住宅若干,保存较好。

    当年的临清运河钞关是一只巨大的貔貅,如今是一面镜子,以其遗存文献最多、最丰富成为研究漕运史、关税史、运河文化发展史、运河城市发展史等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宝库。

    历史的变迁让一座城市从繁华走向宁静,临清钞关见证明清两朝的历史变迁。当年喧嚣的钞关归于沉寂,浮华变得恬淡。青砖灰瓦,沧桑面孔,朱红大门,恢弘文字,百年老槐,似乎在向我们诉说它的600年传奇经历。

    它告诉人们谁是历史的创造者,不是帝王将相,而是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