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九章 财主的周期律(第2/2页)  金瓶梅里的经济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还有苗天秀、王皇亲、花子虚等大户人家都在几年或十几年就败落了。

    小时候曾经听我的外祖母说,老家是一个依山畔水,景色宜人,鱼米之乡。历史上曾经有一个开国皇帝看中了这个地方,打算在此建都。于是他兴致勃勃登上主峰,放眼天下,河水环绕,气势磅礴,景色宜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踌躇满志。察看山势地形,叹道:“十个山九个头,和水向东流,财主无三代,做官不到头。”大失所望,原来这个皇帝把自己所站的山头忘记数了。随即取消了建都的念头。

    这个开国皇帝的一句话,却讲了一个社会普遍的现象。历史总是盛衰交替,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富贵人家不会亘古不变,这是一个铁律。

    说富不过三代,并不是准确的到三代而败,而是泛指不会始终如一,一成不变。

    清末名臣曾国藩的外孙聂云台居士,曾经探究显赫家族的兴衰之道,撰写《保富法》一书,将一生见闻的诸多显赫家族衰败的原因作了精辟的论述。

    聂云台住上海50余年,看见发财的人很多。发财以后,有的不到五年、十年就败了。有的二三十年即败,有四五十年败光的。他记得与先父往来的多数有钱人,有的做官,有的从商,都曾经显赫一时,现在多数已经家道没落。有的是因为子孙嫖赌,而挥霍一空;有的连子孙都无踪无影;有的是后继无人,人亡事停。仔细算起来,四五十年前有钱人,现在家业没有全败的,子孙能读书、务专业、上进的,百家之中仅有一两家了。

    不仅上海这样,在湖南,也是一样。清朝同治、光绪年间,中兴时代的权贵人,分爵的有六七家,做到总督巡抚的有二三十家,做到提辖的有五六十家,现在多数萧条了。

    近代广东的伍氏、孔氏和潘氏,都是靠鸦片发了大财的家族,积银数千万。书画家都知道,凡是海内外有名的古字画以及碑帖,多数都有伍氏、孔氏和潘氏的图章,也就表明,此物曾经为三家收藏过,可见他们的富豪程度。可是几十年后,这些珍贵的物品,又流到别家了,他们的楠木房屋,早已被拆,成为别人家装饰品、家具了。他们的后人,一个闻达的也没有。

    奇怪的是,当时不做暴发户,不为子孙攒钱的几家,反而子孙多优秀。

    财富纵然可以改善我们的生活,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但对一个家族来说,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金钱,极度膨胀的财富,会成为腐蚀剂,会使人堕落、狂躁、骄横,使人失去理智、动力、勤勉。会彻底毁掉一个家族。

    从这些显赫家族的衰败过程看,原因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暴富之后便忘乎所以,便目中无人,目无法规,任性妄为。就会富而忘本,富而忘义,富而忘教。

    厚德载物是个颠覆不破的真理。只有厚德才能驾驭金钱。

    富不过三代,这是家族兴衰之道,也是人们普遍的共识,其原因大多数人都知道,但真正能够跨越这道鸿沟的却寥寥无几。

    知道鸿沟和跨越鸿沟,是两回事。

    这就是历史,纵观家族兴衰历史,就会发现,历史没有变化,因为人性没有改变。只是科技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这些都是外壳,里面的什么都没有变。转来转去,邓通、石崇、沈万三还会有,该发家还是要发,该败家的还是要败。再过一千年,还会这样的。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