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章 江南市镇(第2/3页)  金瓶梅里的经济学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州贩丝绵绸绢。

    当年,孟玉楼开布店,经营的三梭布,就是松江县产的纻丝布。

    这些从侧面为我勾勒出江南的商业繁荣,南北商人交流的画面。看到江南市镇对临清、清河的商业辐射,乃至对北方的辐射。

    明朝中期江南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在太湖沿岸,星罗密布大大小小的市镇。何谓市镇,是带有市场贸易功能的集镇,主要是与当时的军镇相区别的。

    明代的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杭州府、嘉兴府和湖州府,它们处于太湖流域,是最富庶,最有文化气息地区,这便是狭义的江南。

    明朝有7100多个小城镇,其中绝大多数是市镇,而江南地区的市镇达1000多,无论规模上还是密度都具有代表性。成为明朝的经济中心,商业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和消费中心。

    为何江南六府成为全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全国规模最大的市镇在江南,全国最大的商品集散中心在江南?

    历史的原因。在漫长的封建王朝历史上,政权的更迭都是依靠战争的手段。而战场大都在北方,因此北方受到战争的摧残最大,每次战争都会造成人员大量减少,财产损失巨大,经济倒退。而江南很少受到战争的破坏,财富也逐年增加,人民安居乐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江南不与北方争天下,却为天下供钱粮。宋朝人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优越的环境。江南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民以食为天。农业是封建王朝生命线,历代王朝都非常重视农业,江南地处平原,气候温和,水资源尤其丰富。唐朝这里开始造圩田,宋朝这里便有大型圩田。明朝这里出现耕田。“苏湖熟天下足”是当时广为流传的谚语。这里不仅农业发达,而且经济作物也非常发达,棉花、桑蚕业产量全国名列前茅。太湖水养育了这片土地的人民。它不仅是江南人生命之湖,而且还是江南人的聚宝盆。

    江南人的勤俭。江南人吃苦耐劳,做事认真,手工业精益求精。千百年来,江南人受惠华夏祖先的智慧与文明。春蚕到死丝方尽,便是江南人精神写照。

    产业的支撑。江南之所以成为当时的经济中心,是因为太湖流域发达的农业、棉花生产和养蚕业,为丝织业,棉织业开辟了广阔市场,让江南的丝织业、棉织业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湖州南浔镇丝绸业最为发达,那里有最大商业群体,成为江浙雄镇,兴旺百年而不衰。周庄的富有程度,竟让皇帝眼红。苏州盛泽镇是丝绸业重镇,传统工艺纺出的一捆捆络丝、缫丝就是一箱箱白银,成为全世界向往的丝绸王国。松江朱泾镇的棉布不仅闻名全国,而且享誉世界。江南市镇也成为全国的经济枢纽,甚至成为全世界经济最发达的地区。

    政策的支持。作为当时的缫丝、丝织业、棉织业都属于官办,实现政府专营。但政府的专营大多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往往亏本。政府采取了外包,交给私人经营。形成官办私营手作坊。这些作坊不仅大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还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积极性和首创精神,使江南的丝绸、棉布业越办越好。

    徽商的推动。有了先进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创作了巨大的财富。但是财富的实现需要流通贸易。明朝的开中制、折色制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和骄傲的商业群体——徽商。大量的徽商见到了江南的商机,纷纷来到江南,为江南市镇增添了活力,为江南财富的积累加快脚步。“无徽不成商”,在徽商的推动下,江南市镇不仅在国内贸易四通八达,而且海外贸易也十分活跃,大量的海外贸易顺差,给明王朝增加了巨大财富。

    便利的交通。古时的交通是以水运为主的,江南四通八达的水运交通,不仅解决人口压力和耕地紧张的矛盾,还吸引各地客商跨地区贸易。江南密集的水网,不仅为种植业、养殖业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