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再战逐鹿背景资料之刑天(第1/3页)  何以红尘怨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刑天

    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之一,和黄帝争位。据《山海经·海外西经》当中记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於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在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刑天为一人形符号,为氏族部落的象征图腾。刑天原本有可能是华夏族无名神只,被断首后才被称作”形天”。在《山海经》的原本记载,称作”刑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为陶渊明所改,根据《太平御览》引用《陶靖节集读山海经诗》,”刑天”意为”形体夭残”,但可能传抄错误而有”刑天舞干戚”与”形夭无千岁”二说。陶潜此诗写成后,”刑天舞干戚”一词,因传抄错误而有”刑天舞干戚”与”形夭无千岁”二说。

    古籍记载

    山海经载

    《山海经·海外西经·形天与帝争神》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译文】形天即刑天,刑天和黄帝在这里争夺神位,黄帝砍断了他的头,并把他葬在常羊山。刑天竟然用两乳为双目,用肚脐作口,操持干戚来舞动。

    评曰:常羊山从此阴云郁结,碧天不开,还时时听见闷雷在山谷中轰鸣回响。据说那是失败的英雄刑天,一直不心甘,不停地挥舞武器,在与敌人作战。

    宋·邢凯《坦斋通编》引段成式《杂俎》:”天山有兽,名刑天。黄帝时与帝争神,帝断其首,乃曰:吾以乳为目,脐为口。操干戚而舞不止。”

    诗人记载

    学海拾遗

    相关内容

    刑天的形象一直深入人心,作为传说中的人物,实际上早已被神化,在民间艺术与文化作品中广为流传。

    事实上刑天真的在历史上存在吗对于神话传说是否有其真实性,学界一直是有所争议的。比如广为人知的盘古开天辟地,实际上是三国时期南方少数民族的传说通过蜀国流传进关内,在此之前并没有类似的记载。

    因此在考据神话时代时,学界给出了”文化分层”的概念。就像地质学的沉积物,越古老的东西就越会沉积在下面,而广为人知的神话实际上是后代加工的,这个理论同样也适合刑天的传说。

    ”刑天舞干戚。”干就是盾牌,后世如”干戈”、”矜干”等词皆是由此演变而来。而戚实际上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斧子,它的主要功效体现在代表权力与氏族关系而非战斗。

    戚是钺的一种,名为戉,是一种有装饰的武具,代表了氏族关系,也就是同宗的兄弟氏族,象征性比实用性更大。或许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刑天与炎帝部落,也许有同宗关系。

    而刑字右边从刀,本身就是割杀之类。而天,本义为颠,颠就是人的额头,用修辞学以点代面的手法表示刑天是被砍了头。

    再考虑分层说,或许刑天本有其人,出自姜氏或羌人部,但是在作战中身陨。族人为念其功绩,便用刑天一词指称,这种用汉字本义去命名的方法,已经可见其古老了。

    传说记载

    刑天原是一个无名的巨人,他在与黄帝的大战中,被黄帝砍掉了脑袋,这才叫刑天。天者,颠也,颠就是人的额头;刑者,戮也,割、刈的意思。

    当炎帝还在统领天下的时候,刑天是炎帝手下的一位大臣。他生平酷爱歌曲,曾为炎帝作乐曲《扶犁》,作诗歌《丰收》,总名称为《卜谋》,以歌颂当时人民幸福快乐的生活。

    后来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被黄帝打败,他的儿子和手下却不服气。当蚩尤举兵反抗黄帝的时候,刑天曾想去参加这场战争,只是因为炎帝的坚决阻止没有成行。蚩尤和黄帝一战失败,蚩尤被杀死,刑天再也按捺不住他那颗愤怒的心,于是偷偷地离开南方天廷,径直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