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4章 34.士农工商(第2/3页)  木匠皇帝的自我救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体是士族和农民,圣上借着京察舞弊一案查封了东林书院,这在士族中影响很大,如果再废除座师制度不利于官僚集团的稳定。若是鼓励发展商业,那农民便无心种地,造成人口的大规模流动,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还请圣上三思。”

    来宗道的话虽然代表自身的士大夫利益,不免有些危言耸听,但他对于发展商业会造成人口流动过快的顾虑还是很准确的,这也是为什么有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要实行户籍制度,不仅把百姓安定在一个地方,还让他们子承父业。

    从古至今,想打破这个体统的皇帝有两位,分别是新太祖王莽和隋炀帝杨广。他们在史书中是以反面教材出现的,所以大部分人并没有深入的去了解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和他们的一些事迹。

    先说王莽,历史上有个“王莽改制”,大体是将田地全部收为国有,将奴婢释放为平民,按人头分发田地,直接向朝廷缴租纳粮。不断改变币制,将盐c铁c酒c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史书上说他为了强制推行这些政策制定了严刑峻法,引起了从诸侯c公卿到平民的整体不满,造成社会动荡。

    其实咱可以细心的推敲一下,他的这些改革制度对谁有利?对谁有害?汉武帝初期时期就已经将盐铁收归国有了,推恩令以后诸侯削弱,铸币权也成了国家独有的特权,怎么一百年后到了王莽这里就不行呢?

    史学家还说自王莽篡权以来就一直受到四方的讨伐,可王莽死后的数十年天下还是大乱,也没见那些揭竿而起的爱国人士向刘氏宗亲臣服。更为可笑的是王莽死后头颅一直被历代皇室收藏,直到晋惠帝时一场大火将其焚毁。

    由于可见,这些反对王莽的人是那些改制中的利益受害者,他们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既得利益才出来推翻王莽的,甚至以私藏他的头颅来警示后人,这就是那些读圣人书的道学先生们做出来的。如果当初王莽不推行新制,继续维护他们的利益,那天下是姓刘还是姓王都一样。

    再说杨广,一提到这位老兄,大家的印象差不多是乱伦弑亲c工程讨伐c骄奢淫逸,最后民不聊生揭竿而起。其实史书中还有比这些更重要的记载,杨广是开皇十二年被立为皇太子的,是隋朝的合法继承人,登基后废太子自然要被处决,这不是他的专利,当年李二还在玄武门杀太子哥哥呢。

    不惜民力迁都洛阳,那是为了弱化关陇集团对朝廷的控制。了解隋唐历史的书友都知道有个关陇集团,这个庞大的集团势力有多牛逼呢?老大宇文泰是北周的开创者,杨忠是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李虎是唐高祖李渊的祖父,独孤信是人类历史上最牛逼的老丈人,其长女是北周宇文毓的皇后,四女是李渊的母亲元贞皇后,七女独孤迦罗是隋文帝的文献皇后。此外,唐初的尉迟c长孙家族和战神李靖都出自关陇集团。

    修建京杭大运河,这条运河现在还在造福人类呢!除此之外还兴修水利,在他治下中原地区基本没有大的洪灾出现。三征高句丽虽然都失败了,可为何后来李世民c李治都要倾国力去消灭高句丽?(不是南棒子那个高丽!)道理谁都清楚,没有他的三次征讨估计中原王朝的大敌就不是突厥了。再说他除了征讨高句丽,还在西北灭亡了吐谷浑,在西南干掉占城,东南跨海降服琉球,在北方碾压契丹。

    在治国方面,杨广在大业元年就推行科举制度,大业三年颁布《大业律》,这是《唐律》的父辈,在中国法制史上是颗璀璨的明珠。观文殿里的藏书多达三十七万卷,他组织编写的《长洲玉镜》c《区宇图志》等,比明朝《永乐大典》要大,比清朝《四库全书》要全。

    这两位皇帝都是历史上的另类,很多书友也喜欢把他们比作穿越者。其实不然,他们只是那个时代的精英,想做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他们虽然失败了,但这些改革却被延续下来,比如从唐朝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