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章 溪口龙窑 世外桃源经风雨(第1/3页)  云溪之上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建阳自大端王朝初期开府,历经风雨六百余年而常在,皆因此地山环水绕,土质颗粒异然富含磷钾,开窑烧制瓷器,器型瑰丽,胎壁薄如蝉翼,造型巧夺天工,名噪一时,后又连出三代制瓷大师,皇家内院选为贡品,并赐封龙窑三口,随后建阳龙窑风靡九州大地,达官贵族视若珍宝。

    后世大端暴行,不得民心,各地狼烟四起城邦损毁,唯独建阳世代烧窑,远离战祸百姓得以保全。神光太祖定鼎中原后建阳三口龙窑同时火祭,火光冲天三天三夜不歇,烧制开国重器“九州鼎”并六百余件新朝元年瓷器套装进献,圣上龙颜大悦恩赐下旨建阳府免赋三年,赐封宋、崔、谢三大姓氏为钦定督陶官,世代龙窑大师不出三姓之外。

    溪口崔氏根据祠堂族谱可上溯十三代,初祖本堂原是走街串巷的卖货郎,行至此地口渴难耐,于巨石草丛掩映处发现湍流小溪,饮水休憩昏昏然睡去,梦中巨石底下小溪忽然变成大河,河水汹涌奔腾远去,崔氏站在巨石远旐河面愈远愈宽,河水汇聚成大江大渎,源远流长。

    卖货郎打定主意就地娶妻安家,开枝散叶繁衍六百年,溪水六百年长流不断,自此该地也被改名“溪口”。

    当初大端朝与各路英豪打的天昏地暗,中原大地生灵涂炭,北方士族经受不起战火摧残选择南迁,崔含章自祖父一代举家迁徙避祸,乱世人命贱如草芥,何谈家资财产,路两旁饿殍遍野,走走停停到了建阳溪口再也走不动了,也不想在走了。

    所以琅琊崔氏这一脉与溪口崔氏原本就不在一本族谱里,更谈不上血脉亲缘。事情的转折是发生在含章祖父这一代,祖母当然不是溪口崔氏大长支一脉,但也是偏支血脉,刚巧在出五服的边缘支脉上,缘此祖母去崔氏祠堂求了老辈长者一天一夜才让含章去了族中学堂,含章成了整个学堂唯一一个不是溪口崔氏的崔姓子弟。

    说起来建阳府地处群山之间,老话流传着七山二水一分田,山水环绕间植被茂密,景色自然美不胜收,颇有世外桃源之姿。

    但仅靠几分薄田无法养家糊口,烧窑人主要还是依靠精美的瓷器流通天下,衣食住行生活用度八成靠外部流入,虽因地理位置交通不便远离战祸但也带来了民生凋敝的窘境,大端末年建阳百姓日子就过得困顿贫苦。很多烧窑人活不下去了放掉手艺外出找活路,多年以来回来的甚少,大部分都已经埋骨他乡。

    神光太祖隆恩再降,整个建阳焕发活力,烧窑是手艺活更是体力活,来此避难的外乡人往往干得了体力却学不到手艺,含章祖父则是另类,当然更得归功于祖母的缘由。

    手艺是糊口的本事,更是行走神光的傍身技,建阳龙窑天下谁人不知?至于到了含章这一代却弃了珍贵万分的手艺偏偏读书求学,辛苦的烧窑人是看不懂的。

    山间景色充耳不闻,一心只想赶路返乡,含章一日脚程便奔赴建阳溪口。云上敛青溪,风暄鸟欲啼。驻足间放眼望去梯田盘绕,炊烟袅袅点缀在蜿蜒流动的一脉溪水边上,远处山脊有红光萦绕的窑口开炉,整个溪口都笼罩在薄暮余晖之中,近乡情怯含章不敢迈步,只想静静的田园日落美景,也许正因为从小到大生长于斯从未好好的欣赏它的美丽,此次远行归来才让人感触到平时一直在忽略的美好。

    跨过溪口的巨石,一路上乡亲们热络的打起招呼,“呀,小含章回来了啊”,仿佛沉寂了许久的乡村焕发新的活力,孩童追逐嬉闹,田间水牛低鸣,乡亲们都是晓得含章是近百年头一个从晋安参加科考归来的烧窑人。

    在一堆孩子拥簇下含章走到自家门前,看到祖母正坐在院子里晒太阳,母亲在缝缝补补日常换洗的衣物,有大胆的孩子喊道:“崔奶奶,含章哥回来啦”。

    祖母崔氏抬头瞅见站在一群孩子中间的含章脸上浮现了开心的笑容,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