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零九零章 碰碎了唐三彩(第1/2页)  鉴宝秘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张天元笑着摇了摇头,将东西收了起来说道:“中国玉器常以质佳工美取胜,而痕都斯坦玉器不仅多利用多层次的浅浮雕捕捉大自然的奇妙生机,而且为了加强装饰效果,常采用五颜六色的镶嵌来营造华丽高贵的美感气氛。

    主要是在玉器上镶嵌金银,以形成美妙的图案,使玉器更加富丽堂皇,亦有金粉直接描绘图案的。

    这种情况非常独特,这可是非常罕见的物件,请恕我并不打算出售。”

    两百万美金尽管不是小数目,可是对于张天元来说,也算不上什么大数目,他真没必要为了这点钱将这么好的玉器给卖了。

    更何况,他的神罗博物馆里面迄今为止连一件痕都斯坦玉器都没有,这说起来还真是有点丢人啊。

    有了这件东西之后,也算是弥补了这方面的缺憾了。

    “唉,可惜了,真是遗憾啊。”

    洪老闭着眼睛,似乎是在回味那玉器的优美。

    “痕都斯坦玉器采用水磨技术,通体玲珑薄透,鬼斧神工。

    大量玉碗、盘、杯等雕琢既细且薄,由外透过器壁能看清器内盛装的物质颜色,由内透过器壁能看到外壁上浮雕的各种花纹图案。

    这种新颖的玉器,由于胎体薄,拿在手上又轻又巧,有轻若浮云之感。

    正如乾隆皇帝称赞的那样:‘在手疑无物,定睛知有形。’‘薄于纸更轻于铢’、‘抚外影瞻内’。

    它还具有另一个特点,放在水上能飘动,不会沉入水中,故被人称为‘水上飘’。

    这种追求玉器薄胎、透明的工艺是痕都斯坦玉器的一大特色。

    这种薄胎雕刻工艺难度大,技术性强,因为薄胎的坯体薄、强度低,制作过程中极易破裂。

    制作者在制作时,需具备高超熟练的操作技艺,执行严格的工艺规程。

    在古代,玉瓶类器物‘掏膛’的手段是一门绝技,玉雕匠人需随着器物的形状,将实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两毫米。

    可见这种工艺的难度之高。

    如今这种技艺已经失传了,实在可惜,可惜啊。”

    洪老摇了摇头,带着遗憾转身离开了。

    事实上,这种玉器的珍贵远远不止如此。

    清宫所藏痕都斯坦旧玉器有两种,一种为当年输入,另一种为宫内工匠仿制。

    尽管乾隆皇帝认为痕玉“制薄如织,良工巧匠,非中原玉人所能仿佛也。”

    但是为满足自己的玩赏兴趣,仍然命造办处如意馆极力仿制。不过,仿制品多刻年款,被称为“西番作”。

    从乾隆33年到嘉庆22年的近50年间,各地向朝廷进贡了至少800件痕都斯坦玉器。

    同时,清廷的驻外大臣也购买了一些玉器进献给乾隆皇帝。

    痕都斯坦风格玉器因耗料且使用上容易毁损,因此乾隆晚期下旨停止制作。

    清宫收藏的痕都斯坦玉器中最为精美者,均集中收藏于紫禁城乾清宫暖阁和圆明园殿座之中。

    由于乾清宫于乾隆归政前被一场大火烧得精光,乾隆用近60年的时间收藏下来的古玩和当时的艺术精品很大一部分被焚毁,之后又从各殿集中了一批精品,仍存放于重建后的乾清宫暖阁内。

    而圆明园被英法联军放火烧毁,其中的痕都斯坦玉器自然也难幸免。

    不过焚毁之中,总是难免会有一些漏网之鱼。

    今天这对玉碗,恐怕就是其中的漏网之鱼了,而且并非西番作,而是真正意义上从莫卧儿帝国进贡来的好东西。

    洪老知道这些,张天元又何尝不清楚呢,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坚持不肯卖掉手中的宝贝。

    看看打脸打的差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