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一章 面试结果(第1/2页)  回到大明当崇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众所周知,明朝内阁虽名为皇帝顾问,实则已经成为明朝政府中枢机构,地位俨然为真正的宰相,威权牢牢压制六部九卿。

    阁部辅臣的地位非常崇高,按照明朝官制,原本内阁辅臣的品级仅为正五品,但文官们从科举千军万马中杀出来,智商何其高也,这点小问题怎么难得住他们?

    内阁辅臣品级低,他们就从虚衔入手,在内阁大学士身后加上太子太师、太子太傅之类的虚衔,这些虚衔多为从一品,而六部尚书的品级为正二品,如此,内阁辅臣就恰好压过六部尚书一头,成为大明除皇帝之外权势最为隆重之人。

    直白点说,把内阁搁在现代,那就相当于公务员进入郑智局常委,掌管全国军政大事,高居数千万公务员金字塔的顶端。

    平常时候,内阁辅臣一般多为四到五人,如今皇帝好不容易大派利是,居然将内阁辅臣扩大为七人,并引为常例,这对于文官们来说,无疑是千载难逢的入阁机会啊!

    下一次一次性增补三个内阁辅臣名额,天知道要等到猴年马月了,所以有机会竞争入阁名额的大臣们全都卯足了劲,在朱由检身边不停晃荡,给领导汇报下工作什么的。

    明朝入阁的条件非常严苛,有资格入阁的大臣首先必须是翰林院庶吉士,先做一段时间皇帝近臣,负责起草诏书,给皇帝讲解经义什么的。

    然后在翰林院的冷板凳坐上n年,好不容易终于熬出头了,就可以一步登天到中央或南京担任六部尚书或侍郎,如此方有资格竞争内阁辅臣的位子。

    如果没有在翰林院坐过冷板凳,基本不会被文官们接受,廷推阁臣时也不会拿到多少推荐票,自然就无法进入内阁了。

    可以说明朝内阁选相制度和秦汉隋唐“宰相必起于州郡”的选相制度截然相反,这无疑造成了明朝内阁辅臣往往不通实务,嘴炮强于实干的不良风气。

    然而就明朝这种不合理的选相制度居然也能诞生出张居正这样的“千古名相”,那还真是异数啊,分明是老天爷不想大明那么早灭亡,派遣张居正下凡给大明续命来的。

    闲话不提,一天时间很快就过去,朱由检亲临文华殿,在文华殿中依次面试了九位入围内阁候补名单的大臣。

    按照官场排名,吏部尚书掌管天下官员升迁,重要性排名第一,所以首先觐见天子的便是吏部天官周应秋。

    周应秋还是第一次以“面试”的方式接受皇帝的考校,朱由检又不是天启皇帝,对阉党没那么包容,是以周应秋表现的非常紧张,连说话都不利索。

    朱由检随便问了几个后世比较简单的人力资源题,结果周应秋瞠目结舌哑口无言,逼急了就直接跪倒在地连呼“死罪”。

    这样的表现自然惹得朱由检勃然大怒,要知道吏部天官是六部之中最为权重的官员,其重要性甚至不比内阁普通的辅臣差,可周应秋的面试表现却比普通人好不了多少。

    历史上有关周应秋的评价是“卖官分贿,尽逐清流”,朱由检一开始认为史料是东林党编撰的,周应秋作为阉党中的“十狗”,被贬低是理所当然之事。

    可通过今天周应秋的表现,“卖官分贿,尽逐清流”朱由检还不能确定,但他最为厌恶的标签“无能”,那肯定是牢牢贴在周应秋脑门上了。

    朱由检知道明朝官员的德性,连“千古名相”张居正都难免收受下属好处,无官不贪是大明极为普遍的现象。

    所以朱由检对官员的要求便是你可以贪,只要不贪的太多太大引起公愤,完全没问题,但绝不可无能,无能就是不能做事,不能做事那朕还白养你这个官员做甚?!

    看来周应秋身为吏部天官,在阉党之中却只能名列“十狗”,连“五虎”、“五彪”之类都没捞着,这不是没有原因的,周应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