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十一章 灵乌之赋(第1/2页)  庶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监察御史陶靖节走进上邶州州府衙的时候,并没有人来迎接他。

    对此,陶靖节心里早有了准备,监察御史是八品,官阶很低,但是手中的权力很大,可以纠察百官。

    官员不喜欢御史,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御史是可以跳过三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的。

    而在东郡,情况还要更特殊一些,安懋也不喜欢御史,甚至直接表达过对御史的厌恶。

    可再怎么厌恶,安懋也没有动手削弱御史的职权。

    因此,虽然陶靖节是一个同时被官员和皇帝讨厌的低阶官,但是能做的事却比高级官员多很多。

    就比如现在,他走进上邶州州府衙,亮明了身份和手中的文书,就被恭敬地请进去见上邶州刺史了。

    陶靖节顺利地见到了罗蒙正、傅楚和纪鹏飞,顺利得有些让他不敢相信。

    四人互通了官职与姓名后,陶靖节就直接说了正事,“请纪大人与我走一趟。”

    纪鹏飞道,“请陶大人明示敕诏台牒。”

    陶靖节道,“我此次前来,是奉徐国公之命,请纪大人上定襄协查。”

    纪鹏飞道,“并无圣上牒册吗?”

    陶靖节道,“徐国公奉圣旨清查吏部与礼部,此次是请纪大人上定襄作证罢了。”

    纪鹏飞拱手道,“既无圣上敕诏,我便不能与陶大人上定襄了。”

    陶靖节本来就有心理准备,知道这事儿没那么好办,于是也不急,“纪大人恐怕有所不知,徐国公此次清查吏部,正是因为纪大人受了吏部的刁难。”

    纪鹏飞一怔,他还真不知道这事儿和自己有关系,邸报上也没写明,但他很快就反应过来,“我官任上邶州经略使,只奉圣旨而行。”

    陶靖节道,“圣上已将清查吏部一事委于徐国公。”

    纪鹏飞道,“恕难从命。”

    陶靖节于是再透了一点案情,“纪大人于光启二年得中武进士,但于光启七年才得授官职,圣上得知此事后,觉得颇有蹊跷,才命徐国公清查吏部贪弊。纪大人此次上定襄协查,非利己之行,而是利国之举。”

    纪鹏飞听后,皱了皱眉头,道,“五品以上官职,均是圣上亲自制授,我虽为圣上亲赐出身的武进士,也不敢妄奢高官。”

    纪鹏飞字字句句不离安懋,陶靖节就把话题从“圣命”上扯开,直接问道,“纪大人是不肯作证了?”

    纪鹏飞道,“只奉敕诏台牒行事,不敢逾矩。”

    这句话就是说陶靖节是“逾矩”的行为了,陶靖节不恼,他只是笑道,“纪大人当真为忠臣。”

    纪鹏飞道,“不敢当。”

    陶靖节道,“只是我一路从定襄走来,却听见百姓说纪大人为贪官佞臣。”

    纪鹏飞淡然道,“陶大人有‘闻风奏事’之权,既闻此言,可亲奏圣上,不须告知于我。”

    陶靖节道,“恐怕于纪大人的官声有碍。”

    纪鹏飞道,“百姓口舌而已。”

    陶靖节道,“此议论恐有碍纪大人仕途。若纪大人随我去定襄协查,定能还纪大人清声。”

    纪鹏飞笑道,“昔年唐太宗尝问高阳许恭郡公曰:‘观群臣之中,惟卿最贤,有言非者,何也?’许恭郡公答曰:‘臣无肥羊美酒,以调众人之口。况且是非之言不可听,听之不可信。人生七尺躯,谨防三寸舌;舌上有龙泉,杀人不见血。’我为官以来,时时承记此言,只求无愧于心,并不惧他人口舌。”

    陶靖节道,“纪大人之豁达,可令许恭郡公亦自愧矣。”他笑了一下,“许恭郡公虽说不听是非,可其掌知国史之时,记事阿曲,虚美隐恶。唐高祖、太宗两朝实录,其所修者,颇多详直,又辄以己爱憎曲事删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