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817章:四海皆忙几个闲(第2/3页)  逍遥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这是个有些棘手的大事。对于这种大事,王振是很乐意参与的,他刚刚掌权,最渴望的是名望,唯有多参与大事,才能一步一步在百官心目中树立起威望来,长吸了一口气,王振便看了下去,映入眼帘的是‘周忱奏疏通盐课法’几个正楷小字,字儿写得极好,看得出对方是用过心,与周忱是听过这人的,江南从杨峥走后,在况钟与周忱的治理下,可谓是蒸蒸日上,宣德五年后,此人秉承杨峥的治理江南的法子,在江南各地设置了济农仓,这等仓库除去用于赈贷贫民耕作食用之外,“凡陂塘堰圩之役,计口而给食者,于是取之;江河之运不幸遭风涛亡失者,得以假借”。“买办纳官丝绢,修理舍、廨、庙、学,攒造文册及水旱祈祷”等都随时支用,这就相当于把田赋的征收与徭役的支出混合使用的办法,花繁为简了,加上况钟在江南大力致力于一条鞭法,整个江南的百姓可算是遇到了好的父母官,短短几年的功夫百姓脱胎换骨,往日纷纷逃走的百姓重新返回,时人都说,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逋负,忱之力也。”

    不知是这种好事给尝到了甜头,周忱的胆子越来越大,先后在江南各地请检重额官田、极贫下户两税,准折纳金花银,每两当米四石,解京兑俸,民出甚少,而官俸常足。”宣德年的,松江为明代棉纺织中心。洪武时已有以布折赋的先例。周忱再次奏请恢复松江、常州部分秋粮折布缴纳,加上本朝有按田粮随征马草的税目。马草运输比粮食尤难。周忱奏请每束折银三分,缴付南京,由南京就近购买。公私皆便。洪武间,因为北方地旷人稀,便于江浙苏、松等处按田粮佥派人夫到凤阳等地养马走递,充当驿夫。正统间,周忱奏请以秋粮带征耗米,易银交付北方有关地区,从而减轻了江南马夫的负担。种种措施都有条不紊,一时之间周忱名头之响亮不亚于杨峥。

    经过杨士奇的推荐,朝廷以周忱为巡抚,巡视淮安、扬州盐务,以整理那里的盐课拖欠,此时,江南淮、扬地区遭受水灾,盐课亏少,周忱巡视一年,与今年五月提出,令苏州等府拨出剩余之米,每县量力而拨一、二万石,运赴扬州各盐场收贮,如数出给通行关照各处之公文,准作第二年预纳之秋粮。然后令灶户将私盐于附近盐场分别上纳,照时使时价给米,即所谓盐课法。此法之行,米贵盐贱,官府得以贮盐,而民得以食米,公私两利,百姓称便.这种公肥私瘦的事儿,自然触及了地方豪强的利益,在朝廷也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所以这道奏章辗转多人之手,却无人理会,比起杨士奇杨溥德行是好,可要说魄力就不如杨士奇、杨荣了,这也是为何三杨的名声,杨溥的声名始终要差一点的原由了。拿着这奏章沉吟了一会儿,王振并没有做出朱批,他新官上任可不能干吃力不讨好的事儿,早前他就听说了,朝廷的不少言官攻击周忱“多收耗米”,甚至攻击他“变卖银两,假公花销,任其所为,不可胜计”。户部竟奏请“分往各处查究追征”。这种天怒人怨的事情,可不是他能做的事情,事儿虽明朗,但奏章摆在了面前,也不能置之不理,翻到奏章的最后寻出杨溥的拟出的意见,细看之下,不得不佩服这老家伙眼光不差,下笔更是滴水不漏,票拟上写道:“周忱起江右,历官大司空。文章夙有志,尝叩蓬莱宫。愿藉九天宠,致身列宿中。刑曹得良誉,藩辅无全功。南畿与西浙,国赋忧难充。主上屡顾之,政柄付此公。肩舆行列郡,活计归深衷。仓囷日委积,货布时通融。出纳有盈缩,岁事无丰凶。坐令数千里,民力不告穷。纷纷两京道,续续舟车通。邻封借羡馀,边檄分陈红。东南二十年,一老如帡幪。云胡事弗偶,谗起惊宸聪。公归浩难期,民惠嗟无终。所在貌公容,如奉家主翁。我生已迟暮,素仰先达风。兹来识民隐,非独暵涝螽。文法岂不密,治效将无同。公名当益显,日与江流东。”老家伙拟的与其说是意见,不如说是对周忱的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