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99章:午门外的阵仗(第1/3页)  逍遥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件大事,朝廷颁布将军印,明初各省、镇的镇守总兵官、副总兵,多以五军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督同知、都督佥事及公、侯、伯充任,遇重大征战,则挂诸号将军或大将军、前将军、副将军印,带兵出征,事毕归还,称挂印将军。但多名不正言不顺,经过商议,皇帝与上个月早朝时,颁制谕及将军印于边将:镇守云南的称征南将军,两广称征蛮将军,辽东称征虏前将军,大同称征西前将军,宣府的称镇朔将军,甘肃称平羌将军,宁夏称征西将军。此时,陈智镇守‘交’趾,也被颁发征夷副将军印。同时命令有旧授制谕者封‘交’朝廷。为防御北边,皇帝又于同月初四日,命礼部铸征虏大将军印。二月二十四日,铸镇朔大将军印。这个结果,让朝中很多武将很是扬眉吐气了一把,但也有不少人‘私’下揣测,这是皇帝在为讨安定、曲先做准备。

    自从洪武年间于西番地设置安定、曲先二卫。永乐二十二年,宦官乔来喜、邓诚被遣赴乌斯藏为使。行至黄羊川,安定指挥哈三孙散哥及曲先指挥散即思等率众杀朝廷使者,抢夺驼马币物而去,此事在边境越来越大,皇帝登基之初,一直没腾出功夫来收拾,如今朝局稳定,而安定、曲先又不知收敛,皇帝才下定决心着手解决这两个隐患。

    此事,武将多为兴奋,毕竟是建功立业的机会,如今的大明国力强大,要收拾这样的边疆宵小,还不是手到擒来,这样的功勋可是说白送的,故而很是吸引了一帮武将,人人都想去分一杯羹。

    对于打仗,那些文官可不干什么兴趣,他们的兴趣在于今年的科举,自从杨士奇从南京上了一份奏折,皇帝立即取消了洪武年间的的科举名额,重新了规定取士名额,依旧是南北取仕,只不过与洪武一朝,少有变化而已,其中如南京国子监及南直隶共八十人,北京国子监及北直隶五十人,会试取士不过百人,南方人占五分之三,北方人五分之二。凡通古博今,端重沉静,年龄在二十五岁以上者可以应试,据说这项规定,只等这次科举结束后,就开始在大明朝实行,如此的好消息,自是让这些文官欢喜不已,家中的儿孙、侄儿、请朋好友不少,若是能这样取仕,没准儿自家就有一个中举。

    因为这三件大事,宫‘门’外显得极为热闹,浑不觉人群里多了三个不一样的人影。

    三人并没在这些官员中多做停留,而是径自去了午‘门’,共‘门’前的文武百官,正沉浸在大明朝一桩一桩的新鲜大事中,谁也没留意三人的悄悄离去。

    这三人不是别人,正是朱瞻基、徐勉,王振等人,自出了乐安州后,一路上倒也没遇到什么关卡,加上有李浚的马车,只用了五日便抵达了北京城下,只是三人不凑巧,刚好碰上了文武百官上朝,听过今日陛下的身子骨好了许多,着急文武百官上朝,着手处理,权增市肆‘门’摊课钞、展省官给道里费两件拖至很久大事,这两件大事,一件利百姓,一件利文武百官,是以这些文武百官跟打了‘鸡’血一样,早早的就在城‘门’外厚着。

    朱瞻基不想自己回京的消息,‘弄’得满城皆知,最主要的自己回城的消息,绝不能让京城的那个大人物知道,如今的他对朝廷的局面尚未掌握,他怕自己回京的消息一旦走漏,汉王夺取皇位无望,趁机发难,于国于己都极为不利!在这样的被动局面下,他决定暂时悄悄的进入皇宫,一来‘弄’清楚父王的病情,二来,也好在暗处查出隐藏与朝中的大人物。

    打定了主意,他决定从午‘门’入宫,所以三人并没有惊动在夜风中被冻得瑟瑟发抖的文武百官,径自转向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的正‘门’,位于紫禁城南北轴线。此‘门’居中向阳,位当子午,故名午‘门’。午‘门’东西北三面城台相连,环抱一个方形广场。北面‘门’楼,面阔九间,重檐黄瓦庑殿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