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616章:不着痕迹(第2/3页)  逍遥江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很了。

    眼看陈芜就要走了,杨峥忽然心头一动,心道:“这陈芜跟随朱高熙四处征战取得赫赫战功,在朱瞻基一朝极受重视,晚年的时候,朱瞻基不但赐给了他大量钱财;后来又将两名宫‘女’赐给他做夫人,还给他的养子王椿封了官。在宣德的十年里,地位极为显赫,便是郑和比不上!这样的太监怎么算也是个名人,给醉仙居题个字似乎没什么大不了的吧?”想到此处,忙道:“陈公公请留步?“

    陈芜正转身离开,听了这话儿又转过身来,看了他一眼,奇怪的道:“杨大人可还有事么?”

    杨峥嘿嘿一笑,显得有些难为情,道:“还的确有一事,想请陈公公帮帮忙?”

    陈芜地位显赫,平日里求他帮忙的不少,但这么直接的还真是没有,一时不免有些好奇的,道:“不知杨大人想让咱家帮你什么忙?“

    杨峥显得有些难为情,道:“下官素闻公公大名,今日得以见到真容,有个不情之请?想请公公给下官的醉仙居题个墨宝?”

    “题字?”陈芜微微楞了一下,没想到杨峥竟是这个要求,意外之余不免多看了他一眼,心道:“这位杨大人果然是个厚道人?”

    太监题字的也不是没有,但在明朝朱元璋对太监防范极严厉,不得干政,很多太监都不识字,被说是握笔写字了,到永乐后,太监得力于帮朱棣靖难立下不少功勋,朱棣视他们为亲信,设东厂,由宦官主持。宦官开始取得出使、专征、分镇等大权,尤其是郑和在永乐一朝六下西洋,建立赫赫战功,满朝文武百官无人可比,一时被文官压制的太监们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一些太监以郑和为榜样,开始习练文化,为国建功立业。

    陈芜原本不识字,但朱瞻基还是皇太孙的时候,他便跟着他,朱瞻基自小在名师的教导下,文采武功都极高,除此之外,还喜欢狩猎、美食、斗促织,陈芜跟在身旁,耳熏目染之下,也学了不少东西,尤其是一手书法倒也得了几分朱瞻基的真传。

    只是他是个御用太监,平日里能写字的并不多,更别说在那些文人‘骚’客的眼里,一个太监的字在漂亮也失了几分男儿之气,对太监的书法素来鄙视,而太假也知道与那些文人墨客比书法,圣人之言,那是自欺欺辱,所以整个大明王朝,太监能拿得出手的书法,少的可怜。

    陈芜一脸欢喜的道:“杨大人真要我题字么?“

    拜前世小说、电视所赐,什么王振、刘瑾、冯保、魏忠贤大名鼎鼎的太监,杨峥倒也知道些,这些太监也并不是不学无术之人,尤其是从朱瞻基后,开始专‘门’设立太监学校,具体名称叫“内书堂”。太监开始学习文化,一些太监的文化程度还很高,后来的大太监冯保文化素养极高,他在司礼监监刻了、、等很多书,到清朝康熙年间还广为流传,不仅如此,他的书法颇佳,通乐理、擅弹琴,并造了不少琴,“世人咸宝爱之”。最出名的莫过于他在万历六年,在收藏的上面题跋,自署官称“钦差总督东厂官校办事兼掌御用司礼监太监”。讲述曾于御前待奉皇帝时见到此画。他对的画工大加赞赏,视之为“比隋珠和璧还要珍贵的东西”。这些都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杨峥敢于让陈芜题字,也不是一味的讨好,多半是看到陈芜气度,无疑是一个有学识之人。

    杨峥点了点头道:“能得到公公的墨宝,实乃人生一大幸事?”

    陈芜看他神‘色’不似作伪,心头欢喜道:“杨大人说笑了,咱家伺候太子爷时,太子爷也让咱家看了些书,识了些字,与书法一道上颇有小成,只是满朝文武还不知道咱家会能写出一手好字呢,想不到杨大人竟看出来了,呵呵,人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往日我还不信,今日是信了!”

    …………

    冯保与:“余‘侍’御之暇,尝阅图籍,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