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53变局(一)(第2/3页)  蚍蜉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起义抗元从于韩山童、韩林儿父子韩氏立国号为‘宋’倘若封赵当世为宋王岂非隐隐含有压我大明一头的意思?”
    “我大明自太祖时一统寰宇八方来仪。泱泱天朝四海臣服。就算如今山河有损亦不过一时之痛正义在我复兴指日可待何曾到了捕风捉影因一字封赏而畏惧恐慌的地步。”钱谦益摇头不迭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若封一宋王即能压我大明一头那么诸如此前秦王、唐王等等哪个的封号不能压我大明一头?”
    “可那些都是皇室血脉所在。”
    “皇室血脉?”钱谦益笑笑“诸公难道忘了汉代七国之乱、晋代八王之乱乃至本朝宁王之乱等事?”
    这一句话就把方才还声势夺人的张慎言一众人的气焰打了下去。钱谦益之后无人敢再接话因为大伙儿心里透亮再往这个方向谈下去免不了触及靖难之变、夺门之变等本朝大失伦理纲常的禁忌事件。不说是否会落下个诽谤妄议先帝的罪过就事论事从这些事件谈开去张慎言一众人的主张更站不住脚。
    说到底即便在弘光朝廷再没有权利南京内阁也不可能屈服于南京官员们的压力谁才是顶上的天、谁才是衣食父母不言而喻。
    有着钱谦益领头的内阁压制底下群臣抨击再激烈亦无法改变赵当世改封之事成为定局的事实。
    南京百官的反对早在赵当世的意料之中但说实话他并不放心上。东林党等党派虽名为清流可对朝政的影响实为浊浑至少赵当世对这些旧官并不信任。他之所以在南京立内阁、定百官为的不过给天下个交待亦是稳固新朝建立初期的手段之一真正的军政大全都在范京的赵营嫡系班子的掌握。
    早在元末当时从诸路义军中脱颖而出朱元璋在成为韩宋小明王韩林儿龙凤政权的头号权臣后便开始有意采取权力分离的手段摆脱龙凤政权对其统一事业的掣肘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军权。为了不刺激其他势力造成负面影响朱元璋采取了不撤销中央军事领导机构行中书省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即先将龙凤政权下行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用以节制诸军事。
    大都督府建立后朱元璋任命自己的侄儿朱文正担任大都督府都督大都督府起先只有朱文正一人在职但朱元璋随后通过先将官员纳入自己直接掌握的龙凤政权行中书省、继而慢慢将当中的军事人员转调大都督府的方式将具有军政合一性质的行中书省的军事权力慢慢剥离最终完全归于属于自己的大都督府大大加强了朱元璋对军权的控制以及军队领导权力的单一纯正。
    通过此举朱元璋还有效提升了自身集团的军事凝聚力。譬如邵荣他本是朱元璋旧主郭子兴的主要将领郭子兴死后在朱元璋军中地位甚高与常遇春、徐达并列甚至后来出任了枢密院职位最高的枢密院同知地位高于其他将领但是并非朱元璋嫡系。朱元璋改革行枢密院原先枢密院官员没有转去大都督府而是先转去了行中书省充职像邵荣成为了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常遇春成了行中书省参知政事、徐达成了行中书省右丞等等此类。行中书省为朱元璋直管邵荣从相对独立的行枢密院剥离受到了朱元璋的直接牵制从此无法施展乃至于最后走上谋叛的不归路被杀这亦是朱元璋纯净政权的权术。
    赵当世隔绝范京与南京的联系主要在于政事但学的是朱元璋对于军事的处置。他先天条件比朱元璋好行动起来自是顺风顺水能少费许多周折。眼下大敌在外赵当世对内维持南京现状即可南京有钱谦益坐镇以下百官只凭张嘴没有实权掀不起什么水花。假以时日待天下渐定重新革新朝廷百官自会提上日程到了那时候奉赵当世者留、反赵当世者走必然没有左梦庚进南京时那般温和过渡。届时即便南京官员尽数下野赵当世也不担心江山代有才人出只要留有位子自不乏人杰足堪其任。
    范京天使到达西安府册封赵当世赵当世按惯例推辞。推辞再三朝廷皆不允赵当世遂言“不敢拂圣上隆恩”等言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