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2招安(四)(第2/3页)  蚍蜉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处银矿,而在鹿头店。

    “此二矿坑近些年已有枯竭之色,想来开采时日无多。谁料就在半月前,大阜山又新探出了银脉,说是所蕴甚巨,如若开采,获利可想而知”左思礼眼光炯炯,说罢喟叹一句,“怕真是龙兴照拂,荫庇此县。”鹿头店正东倚大阜山,与山中银脉自也近在咫尺。

    这么一来,赵当世算是明白了这左思礼的来意,十有八九是左良玉看上了大阜山的这处银矿,想插一手捞些好处。

    其实有明一代,对于采矿业基本是持消极态度。朱元璋甚至曾直截了当说:“银矿之弊,利于官者少,损于民者多,不可开。”所以明朝开国初期,涉及金、银、铜、水银等矿业基本照搬前代正常生产,并严禁民间私采,纵然是官府,也只“间或差官暂取,随即禁闭看守”。洪武之后禁令方开始松懈,例如永乐、成化年间都来湖广“大开矿采”。规模盛时,在武陵等十二县即开“二十一场,岁役民夫五十五万”。所以湖广采矿之业早有前例。当今律令废弛,利益当前,左良玉敢以一武官身份犯禁,亦不足为奇。

    “左帅国之栋梁、深明大义,自从军至今,心中所想,无不是为百姓谋福祉、为朝廷分忧难。然而贼势披猖,其余官将暗弱,左帅要以一己之力撑起我大

    明的半边天又谈何容易。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继续保我明土之太平,不可无左帅,而左帅又不可无钱粮以资兵将驱使效力。因此特差小人来鹿头店,为大阜山银矿作计议。”左思礼滔滔而言,似乎在他心中,大明朝的天下全抗左良玉一人肩上,他看到赵当世不住点头,心中满意,转言道,“然而左帅急公好义、周人之急的秉性世人皆知,而今贵营初来必定亟需军资,他素敬大人为人,故而便也设身处地想到了贵营的难处。因此打算,将这银矿之产出,与贵营相分。共得好处以资军用,携手匡扶我大明江山。”末了,更添一句,“若换作旁人,得不到他老人家青睐,是绝不可能得到这份照顾的。”

    赵当世边听边想:“这左思礼说得好听,可剥茧抽丝不过是左良玉忧虑我进驻鹿头店独吞了大阜山银矿的好处,才派这左思礼来提个醒。”但是,想到这里,不禁触动了他这几日一直在思虑的一件事。他为了这件事,前前后后与昌则玉、侯大贵等营中文武商谈不下十次,至今尚未能定计。左思礼此来,正有不谋而合之意。

    这件事,归结到底就是一个字钱。

    从前赵营依旧为寇时,赵当世虽说也时常为钱粮问题所困,但总的说来,那时候部队处在一个不停流动的状态,对于军资钱粮的短缺其实还比较好解决。无非就是多抄掠或者是暂时降低将士的生活成本,最最简单的开源手段罢了。非常时节,营中上下对困境常心理准备,所以每每遭遇难关,咬咬牙都能挺过去,可是,这样的情况,随着赵营归顺朝廷,获得了暂时的安定而不复存在。

    钱粮使王来兴与内务使何可畏曾给赵当世细细算过账。

    首先,这时节不论那些整日价苍惶度日、饱一顿饥一顿的流寇,单论明廷普通野战官军的平均薪资水平,大抵可视作日银三分加日米一升五合,若是马军则额外要加日银二分、日草一束、日豆三升等等。

    赵当世接受招安后,放言要“全军同享富贵”,承诺先将兵士待遇与官军持平,所以立下军令,将军资白纸黑字写了下来,以安军心。具体每名普通兵士日银二分、日米二升,米按日给、银按月结。这样的条件,只要能坚持实现,其实比经常遇到欠饷缺粮的陕、豫官兵们要好上不少。

    之所以要这么做,赵当世也是未雨绸缪。湖广势力纷杂,就看官军中,表面其乐融融,相安无事,其实私底下互相攻歼、互撬墙脚的事从来不绝。倘在待遇上与别家营头相去甚远,军队的凝聚力可想而知。而且失去了以对抗官军、劫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