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2浊酒(二)(第2/4页)  蚍蜉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少队伍迷了路,误入当地百姓的堡寨,给结社自保的百姓全歼的惨痛事例。这还不算,到了路程的后半段,东侧出现了一大股官军,为数近两千,日夜不停袭击骚扰赵营的行军部队。赵当世组织了几次反击,但官军每每都很机敏地先一步撤离,匿入山中,由此可见,这支官军必十分熟稔这片山地的地理,乃是有计划地对赵营打击。

    在此不利条件下,赵当世不愿继续与这支官军纠缠,只能催促加快行军速度。然心急吃不了热豆腐,赵营越是着急,反而越是前后拥堵,继而分散迷失。这山区的后半程路,几乎花了一倍于前半程路的时间才算走完。而当中人员辎重的损失,更是爆炸性增加。到达太平县后,赵当世简单点击了下人数,在这段近三百里的山路中,赵营各部走失、战死、逃亡、受伤的人数总计超过了五千人,虽说这五千余人中赵营的嫡系主力占比微乎其微,但数字还是让赵当世触目惊心。要知道,他选择的,可是当初自认为最妥当的一条出川路。倘若当初没有走这条路,可以想见,赵营的损失必然更加惨重。

    死在那支从东而来官军手下的赵营兵超过千余。赵当世后来才知道,来者是大宁参将刘贵的兵,他与守备庞来分兵两支,轮番前来袭扰。刘贵与庞来都是瞿塘卫世袭的卫所官,对整个夔州府上下的地理地势都烂熟于胸。强龙不压地头蛇,赵营是强,但遇到这样的敌人,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完全力不从心。而赵营全军进入太平县郊略微平坦的地区后,大宁兵就悄然退走了。

    “官军中从不乏善战之士啊!”赵当世遥望身后那片影影绰绰的群山,揽辔长叹。大明朝虽然腐朽,可说到底依旧是这天底下最强的政权。当中才智勇武出挑者,何止车载斗量?不过一个小小的参将,都能利用不到两千的兵力给自己造成近五千人的损失,由此可知,大明朝怎能称无人?可就是这样一个巍然的大明朝,居然最后就灭亡了。

    时也,命也。

    赵当世从不愿意给大明朝的失败找任何理由。因为要找,无论出哪个方面,都能针对性说出无数促使它最终失败的理由。但这些,都是事后诸葛的分析,都是纸上谈兵之辈的马后炮。当一个政权,自上而下都已经烂透了,找出它任何的缺陷都是轻而易举的。将它们一一列举下来,既无意义更无必要,对于赵当世而言,他喜欢以一个最终的理由来解释大明朝灭亡的事实——命数已尽。当一个政体的制度已完全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生产、无法调和阶级之间的矛盾时,它就注定要走向灭亡,通俗而言,就是失去了天命。

    赵营没有在太平县过多停留。残破不堪的太平县同样对赵营无能为力。

    休整三日,赵营拔军北上,过大竹河,再次踏入陕西地界。

    因官军部署的关系,赵营途径的紫阳县、兴安所乃至平利县皆无大股官军驻扎,除了韩衮领马军将一小撮欲图试探的官军驱逐过汉水以北外,别无战事。

    月到中旬,一路顺畅的赵营过白土关,进入竹溪,并占据了东面的竹山。此二县皆在山中,地小民少,且县城都残破不堪。其中竹山县甚至“七年为贼屠陷,至八年知县黄应鹏仅栖草舍数椽”,昔日赵当世还在郧阳时就见识过这和乡村相若的县城,时过境迁,年年被兵的竹溪、竹山二县非但没有转好的迹象,反是愈加破敝。其实朝廷后来又派了几名县官过来,意图治理振兴,但这些人贪生怕死,大多称病不上任,有的甚至在就任中途以“贼兵塞路,难以通行”为由逗留不前。二县也因此无人管理,日益荒废。二县虽破,也无粮草,但它们都算湖广地,所以对赵营的转进有里程碑意义。

    赵当世知兵,通过私下的查访已经了解到经过长期的行军与作战,赵营军将们的士气如今处于一个非常萎靡的状态,甚至时有怨言发出。体谅兵士之心是一个统帅必备的素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