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6覃氏(二)(第2/4页)  蚍蜉传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垭口,完全控制了夔西。

    现下局势很好,赵当世却依然感觉时间紧迫。他心知肚明,夔西居川中腹里,官军环伺,绝非久安之地,既然有机会喘口气,便得抓紧时机将两个主要事务处理完。

    第一要务,便是整编白、刘二营。旬月间大小数战,赵当世明显感到这二营指挥起来不甚得力。这既有二营战力偏低的原因,也因其中兵士并非赵营直辖。入冬后至今,这二营或因战事或因逃散减员严重,留下的都是一些骨干,合起来大约有个两千人。反正早晚要将之吸收,目前时机正好,赵当世便开始动手。

    他先找来白蛟龙与刘维明两个,委婉将自己的想法说出。实际上,并非他单方面,这两人也思忖此事已久。在他俩看来,赵营蒸蒸日上,如此发展下去,早晚必成气候,如果舍不得手里这点微末的兵权,是永远无法真正融入赵营体系的。因小失大,始终徘徊在核心外围,难有前途。几月来跟着赵营达到的成就,早已超出了他俩前半辈子所能想到的极限,越发坚定了跟着赵当世混的信念。

    他俩当时既能舍弃袁韬投入赵当世手下,便是将身家性命都交给了赵营。心中也一直想着能够进入赵营体制,只是因为战事频仍,一直憋着没说。现在赵当世主动提出,并无半点抗拒,态度极是积极,反而出乎赵当世的意料。

    双方想到一起,这事就水到渠成。经过赵当世与白、刘二人以及侯大贵、徐珲等人的商讨,决定在赵营原先的基础上再扩充一营。看似简单,实则繁杂。原先一营,本有五司,即前、左、右、后加一个马军司。新营初立,自不可能让那两千人全属一营。大概来说,就是将旧营的左、右两司拨入新营,旧营吸收原先白、刘二部的千人。这还只是最粗枝大叶的调配,往下更细到一司一队的人事调配,极为复杂。事情虽琐,却不得不做,只有如此才能将所有兵权紧紧抓在自己手中,这并非是赵当世小肚鸡肠,而是带兵必由之道。白、刘二人见惯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有什么反感,皆尽力配合。

    一连五日,两营安排方才初步完善。大致如下:旧营称为中营,新营称为前营,赵当世自任都指挥使,掌控两营。之前他也想过总兵、参将什么的职务,但想来自己尚为流贼,以此类自称,未免沫猴而冠,惹旁人笑。故而择选了个稍稍不那么明确,又带有些古味的军职。侯大贵与徐珲两个也鸡犬升天,随之“升官”,一个任中营千总,一个任前营千总,同时又分别兼任各自营下前司把总。他二人一向为赵当世左膀右臂,在军中很有威望,旁人自无异议。

    旧营中,前司、后司与马军司都没动,王来兴与杨成府还是担任后两个把总。白蛟龙则担任了左司把总。明面上他带的人少了,但实际上,这左司五百人中多有从赵营旧部中调拨过来的兵士,战斗力比之前他的部下强上不少。他不是生瓜蛋'子,这杆秤还是有的,当然不会有什么不满。右司把总赵当世让吴鸣凤担任。侯大贵与徐珲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这姓吴的过于油滑,又没有立过“投名状”能死心塌地跟着赵营,不值得信任。赵当世还是坚持了下来。不信任归不信任,从大获山直到这里,此人还是提出了好些有用的建议,若没他,赵营的处境不会像今天这么宽渥。再者,他好歹也曾是一地千户,带过人的,无论眼界还是组织能力都比底层提拔上来的军士高上不少。

    赵营还处于草创期,赵当世遵循“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原则,只要有能力的就给予任用。他不比明廷,轻轻松松就能笼络到多如过江之鲫的人才。在别人眼中他再厉害,也不过是个流寇,绝非可以主动投靠的“良木贤主”。对于人才,无论大小,都只能捞到一个是一个。人无完人,再挑肥拣瘦,可就真的无人可用了。

    吴鸣凤对赵当世的任命也很是惊诧。只不过他有些城府,在最初措手不及过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