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0.至曲宁(第1/3页)  盛京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离开宣城的第四日, 杨缱几人终于看到了曲宁城的城门。

    城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 许多百姓身背行囊, 瞧着有些像逃荒而来,但更多的人衣着还算齐整,精神面貌也尚可,不像难民, 更像是一种随大流的迁徙。

    杨缱几人的马车并未享受什么特权,跟在队伍的最尾端。车上,杨缱好奇地望着这一景象, “这些百姓都是从何处来?”

    她回头看沉默的温子青, 后者淡淡道, “大多为原曲宁人,也有一部分无家可归的灾民百姓。”

    七月洪灾, 首先波及的是江南地带,其次则是岭南, 无数百姓流离失所,宣城、曲宁作为大城, 算是受灾较轻的几处,尤其曲宁靠山, 地势较高, 因而并未出现太严重的伤亡。

    洪灾后朝廷拨下了赈灾款项, 并由各地方组织修筑堤坝、安抚灾民、重建村镇。由于募工人数多, 不少劳力都被征调, 也有一些主动前去谋生的, 历时几月,如今堤坝修筑竣工,村镇也重建得差不多,人们便开始陆续返乡了。

    温子青说,这些百姓差不多是最后一批回乡的劳力,至于其中混杂的难民,则是单纯想来曲宁城安家立户。毕竟此处繁华,且地势极好,又有大族温氏坐镇,如今岭南人都知道,曲宁城是受灾最轻之地,洪灾之后很长时间,这里都如同香馍馍。

    靖阳公主闻言,不由蹙眉,“可单以一城之力,想接纳数以万计的难民,也是会吃力的吧?更何况曲宁本就繁茂,就算出走了不少劳力,如今百姓返乡,难道回去后不会发现被鸠占鹊巢?百姓如何安抚?”

    从昨日起,他们四人闲暇时便都集中在一辆车上,偶尔是温子青的马车,偶尔换成杨缱的。一开始温少主并不适应,他最初同季景西一起,随后那位小王爷凑去了两位女子车上。温少主对此并无异议,然没多久杨缱便主动来寻他,打算就温解意的忌日临近商议祭拜之事,谁知话没说几句,靖阳公主与小王爷也凑了过来。

    温少主不喜热闹,无奈公主与小王爷脸皮厚极,杨缱倒是有些不好意思。温子青的教养不允许他轻易给一女子难堪,久而久之,便默认了。

    好在马车宽大,坐上四人也绰绰有余,还颇为舒适。

    “自是无法全部接纳,需符合条件,核查户籍。”温子青的话依然不多,却切中要害。

    岭南两大城,宣城和曲宁,前者作为太守府驻扎之地,又是岭南的中心,绝不可能肆意接纳难民,早在9月初,便已经严格控制难民进城,因而不少人退而求其次选择投奔曲宁。

    曲宁倒是开了城门,且在城外修筑了临时的避难所,为难民提供短暂的休憩之处,温家也牵头联合城内各大户为难民生计出了大力。只不过想要在曲宁定居,还需要许多苛刻条件。正如靖阳公主说的那样,怕随意处置引起民乱。

    温子青没说的是,曲宁早已不甘在宣城之下,尽管对外称城,实则在大魏版图上仍是一个下郡,比起宣城这等上郡差的不是一星半点。曲宁几届郡守都曾往京中递折,希望扩大版图,提高地位,也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奏疏一直留中不发。

    不过这都是对外说法罢了,真正的原因自然是与温家脱不开关系。宣城至少还有几方势力势均力敌,而曲宁城,那可是温家一家独大。

    温少主归家,并未引来多少骚动,排队进城也老老实实等了半个多时辰。守城门的士兵见着温家马车上的标识,恭敬地行了一礼便大方放行,四辆马车鱼贯而入,直至温家祖宅门前。

    早早接到消息的温氏主母已带人等在门口,见着杨缱,眼眶微红地拉着她上下打量,“好姑娘,与你母亲真像。”

    温氏的主母出身越家,论亲辈,要唤当今越太后一声姑姑,早年未出阁时曾跟随长辈进京探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