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3章 支教小西藏(第1/4页)  长河沧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长河沧浪最新章节!

    【成立志原创,起点独家首发,阅文集团旗下创世中文、云起书院、红袖添香、网、言情吧等网站同步转载!】

    在二十一世纪将到未到之时的1998年,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早已率先进入了小康社会,部分地区甚至可以和发达国家一决高下,而占中国版图百分之五十七的广袤的西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温饱都没有解决,此种现象在农村甚为突出。这就是中国东、中、西部三个经济地带及城乡之间发展的严重不平衡。

    九十年代打工大潮风起云涌,人们之所以背井离乡奔赴沿海,其实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因为穷。穷则变,变则通。因为,只有发展才是硬道理!国家制定大政方针,一切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行科技兴国,教育兴国。科教兴国在中国的提出比我们亚洲近邻日本晚了七八十年,可以说教育的滞后是造成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

    为了全面发展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并为消除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城乡差别,国家除了在沿海实行改革开放外,政府开始推行了一系列科教兴国战略计划:1986年,实施旨在通过科学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星火计划;1987年,颁布旨在夺取农牧渔业全面丰收的丰收计划;1988年,由国家教委牵头推行旨在通过推进农村教育改革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燎原计划。

    这一系列科教兴国战略计划的实施,让中国广袤农村在脱贫致富方面取得巨大的成就,至1994年,中国贫困人口已经缩减至8千万。

    为实现中国经济战略三步走的目标,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年中国政府颁布和实施《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旨在让8千万贫困人口在1994年至2000年的7年间全部脱贫;但中国扶贫攻坚任重而道远,到二十世纪末的2000年仍然有3000万人生活在温饱线下。

    在此大背景下,1998年,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科教兴国战略和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中央文明办、共青团中央和国家教育部开始组织实施青年志愿者支教扶贫接力计划。

    早在计划颁布的7月份,米琼在学校报了名,不曾想她被选上了,被国家召唤到“科教兴国”这杆大旗下。据说,有的城市是几千人竞争几十个名额。也有人说,志愿者只不过是去踱金,回来后可以捞取更多的政治资本。但这毕竟不是主流的声音。

    支教扶贫接力计划的实施,站在国家层面是为了充分开发青年人力资源,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同时缓解贫困地区教师数量不足、质量偏低的问题;而对个人来讲,米琼觉得可以让自己在西部地区支教实践中锻炼成长。

    米琼支教的地方在乌蒙山区贵州毕节市织金县。乌蒙山区横跨川、滇、黔三省,曾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伟大领袖那首著名七律《长征》中就有“五岭第逶迆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乌蒙山区由于交通不发达,经济非常落后,一度是国家扶贫攻坚的主战场。

    米琼从武汉坐火车到达贵州安顺后,还要坐近1个多小时汽车才能到达织金县城,汽车在云贵高原的千沟万壑崇山峻岭中穿行,山峦起伏溪流潺潺、层层梯田座座村落,如梦如幻如诗如画的美景扑眼而来又悠然而逝。初秋的细雨缓缓地洒落下来,如烟似雾氤氲开来,山里弥漫着雨霭,司机开始尽可能地降低车速。“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一路的颠簸让人想起这句话真是名不虚传。

    汽车喘着粗气晃晃悠悠地靠近织金县城,这是黔中地区一个典型的山区小县,是像家乡富川县一样的国家级贫困县。

    米琼背着行囊,走在小城的街巷间,县城周围群山环绕,空气清新,风景优美,但街巷却显得破旧嘈杂,行人,自行车,三轮车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