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14章 长江之奇(第1/4页)  长河沧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长河沧浪最新章节!

    【成立志原创,起点独家首发,阅文集团旗下创世中文、云起书院、红袖添香、网、言情吧等网站同步转载——求收藏求打赏。】

    簰洲湾地处神奇的北纬30°,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埃及金字塔、百慕大魔鬼三角区等地理奇观一线相连。它宽度不足4公里,却有近60公里的江岸线。因巨大的“Ω”形弯道阻滞,江水流速变缓形成“簰洲西流”地理奇观;站在防洪角度来看,这无异于长江的一个“缓冲装置”,让汹涌难驯的江水受制约、调节后,平缓流经下游75公里处的武汉市,有着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正如当地民谣所云:“簰洲西流弯一弯,武汉水落三尺三”。

    长江西流形成的洄流湾,也是江鲜河珍聚集栖息的宝地。簰洲湾西流之处,生长着一种极为稀有的鱼——鮰鱼;此外,还出产一种“刀鱼”,本地人称“麻花鱼”,这种鱼肉嫩刺少颇受追捧。当地美食簰洲鱼丸更是上了《舌尖上的中国》。据传,簰洲圆子,曾让明世宗朱厚熜在此大快朵颐,回去后经常索贡。

    从古至今,“西流涛声”作为一道奇特的景观也吸引着墨客骚人,留连驻足,畅咏抒怀。如明代诗人韩阳在《簰洲》诗中写道:

    年去年来不少休,

    才过京口又簰洲。

    明蟾东上团团夕,

    大水西流耿耿秋。

    楚泽汪洋惊岁月,

    稷山辽远忆松楸。

    半生跋涉为何事,

    亲德君恩两未酬。

    “很早我就背得这首诗……我普通话不标准,至今教学还用的土话……”童老师脸上掠过一丝苦笑,眼角溢出了晶莹泪滴。他用方言行云流水般地吟哦《簰洲》,似有对江那边故土的眷恋,更是一种桑梓涂炭的伤痛,还有几许家破人亡的遗恨。

    “舅舅,你别伤心,或许舅妈像我一样被解放军救上岸了……”水梦梅安慰舅舅道。

    “武汉江夏区的灾民安置点像范湖乡中学、范湖福利院、范潮乡和赤矶山我都去找过了,嘉鱼渡普口、米埠山和大牛山也去过多次,都没有找到你舅妈,还有殡仪馆也去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童老师家里房子倒塌后被安排到嘉鱼的渡普口一村民家里临时过渡一下,没有打听到妻子的下落,他就拖儿带女跑到洪湖姐姐家里来了,安顿好孩子,就上堤防洪。

    “灾民有四五万人,安置点那么多,总有你没有跑到的地方……”水梦梅竭力安慰舅舅。她只记得第二天天亮的时候,堤上黑压压的全是人,灾民、军人、干部、防汛大军乱着一团;灾民中有拎着包的,抱着电视机的,带着小孩的,家畜、物什满堤都是。武汉航监处先后汇集了200多艘机驳船转运灾民,光这些船转运了近4万受灾群众。

    “只要国家有难,军人总是冲锋在前,这次簰洲大营救真是亏了解放军抢救及时……这一辈子我最不后悔的是当过兵!”童国云那年唐山大地震时就参加过救援行动,而这一次他又成了灾民,这样的人生阅历角色转换,让他更能深切体会:人民子弟兵就是国家灾难降临时抗击风险的中流砥柱钢铁长城。

    “你说得对,军装脱下后会更觉得它的神圣与可贵!”上官致远说。身在军营时,热血青春,更多是年少轻狂的激情与梦想;站在普通群众的视角,军人就是一种担当与责任,正义与勇敢!来到这里,或许就是寻找青春失落的梦想,军人曾经的豪情与荣耀,这也是一个社会公民应有的家国情怀。还有,涂抹苍白人生的亮色,同时,描绘心中的文学蓝图,以实现美好的人生理想。

    “你要找的人说不定我们还认识……”童国云听上官致远的战友是兰州军区的颇感意外,于是转向水梦梅,“梅子,那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