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章 鼓破万人捶(第1/4页)  长河沧浪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长河沧浪最新章节!

    【成立志原创,起点独家首发,阅文集团旗下创世中文、云起书院、红袖添香、网、言情吧等网站同步转载!请支持正版——求收藏求打赏。】

    上官里仁的腿在去年的暑假开始出现了问题,现在只能拄着拐杖走路了,一想到养父那一瘸一拐的双腿,上官致远的心里就像针扎一样的刺痛。他有两个多月没有回家了,一直想等月考考好一点回去看一下,可不曾想成绩不是很理想。

    其实上官致远在文科复读班里算是冒尖的,除了数学略为差一点其他科目比去年在朝阳高中读时已经有很大的进步,只不过他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他不允许自己再失败。偶然一次月考没有考好,他就觉得对不起自己的养父上官里仁。因为养父对他一直抱着莫大的希望,可以说,上大学不仅是上官致远的最大理想,更是上官里仁毕生的心愿,上官致远就是在这种热切的期待中长大成人的。有一次,上小学的上官致远考试得了第一名,养父高兴得在游行的队伍中把他拉出来驮在肩上,那高兴劲儿,虽然过去十几年了,上官致远至今记忆犹新。其实养父是在骄傲地向村里人宣布:上官致远是他的孩子。

    虽说上官致远和上官里仁没有血缘关系,但上官里仁对上官致远视同已出。在村里人眼中,他们和别的父子别无二致。村里人都说,上官里仁正是在富河村剧团外出跑场唱戏时,才和上官致远结下了这段父子情缘。

    上官致远的养父上官里仁是富河村的老民办教师,除教书外他还是富河村采茶戏剧团的小生。

    地处吴头楚尾的富川县,素有“戏窝子”美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调查统计,富川县大大小小采茶戏剧团居然有两百多个。

    一位知名采茶戏老艺人说,富川采茶戏和黄梅采茶戏是同宗至亲的姊妹戏曲。据《兴国州志》等地方志记载:富川县在宋代就被列为全国12个贡品名茶产区之一,种植茶叶历史非常悠久。特别是南河,如朝阳、石牛、排石、方林等地,丘陵起伏,横亘绵延,盛产优质茶叶。阳春三月,嫩茶吐绿,姑娘三五成群,上山采茶,采茶男女放歌郊野,遂产生了采茶歌。黄梅采茶戏传入富川后,与当地花灯调相结合,再经过多代民间艺人不断努力与发展,遂逐步形成了富川采茶戏,后广泛流传于湖北的通羊县、富川县南河一带,以及赣北山区武宁、赤乌等地。

    从民间文化遗存来看,富川县采茶戏素有“三十二大本,七十二小曲”之称。实际上现存剧目有一百多出,其中大本戏有五十多本,小戏也有五六十出,多为传奇题材和民间生活故事。

    富河村采茶戏剧团成立于上世纪的五十年代,那年月的农村,物资匮乏不说,加上交通闭塞传媒资讯不发达,老百姓的精神生活空虚而苍白,于是催生了这种自娱自乐的地方剧团。剧团成立后,村里逢年过节,或是农闲时节都要唱上几本戏,这给贫乏无味困苦沉闷的乡村日子不知要平添多少热闹和乐趣。富河村剧团采茶戏唱得好,名气渐渐大了起来,外村人也慕名而来请剧团去唱,往往不等一个村唱好,另一个村的人就守在戏台底下准备挑剧团的道具箱子。

    富河村剧团的戏这样唱得风生水起,这自然少不了上官里仁的功劳。在剧团里,上官里仁老师算是有文化的人了,加上肯钻研勤琢磨,硬是把这小生戏唱得声情并茂字正腔圆,要台风有台风,要扮相有扮相富有艺术的感染力。这样一来上官里仁老师很自然地受到村民的追捧。村民们看戏都没有个规矩,全靠自行约束,每逢唱戏开锣前,台下都是乱哄哄的一片,可只要锣声一响把上官里仁老师往外一推,台下立即变得鸦雀无声。

    上官里仁老师在业余时间经常随剧团外出唱戏。有一次在阳辛镇唱戏,当时镇上的电影院还没有做,戏台就搭在富水水库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