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二三节 兴建码头 步入正轨(第2/3页)  明末有钱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除了出售织造衙门生产的御用彩织锦缎之外,又采购了景德镇的瓷器、宜兴的陶器、湖州的宣纸、端州的砚台等特产之物,运进码头来向海商们贩卖。

    同时也收购海商们从海外运送过来的香料、玻璃、座钟、洋酒等物,转手又贩卖到国内。

    这样,姬庆文两头进水,每个月的收入都在二十万两银子上下,比起海港修建之前自己推算的一年一百七十万两白银的收入,又整整增加了七十万两银子。

    可姬庆文得意了没几天,崇祯皇帝那边又下了旨意,让姬庆文每年加倍进贡绸缎和白银——从原定的八百匹绸缎加二十万两银子,增加到每年进贡一千六百匹绸缎另加四十万两白银。

    姬庆文接到旨意,猜都不用猜,必然是皇帝派在自己身边的锦衣卫指挥佥事李元胤,又将这里的情况密报给了朝廷。

    不过这个李元胤倒还算懂事,只说姬庆文最近有钱得紧,却没有将他的真实收入报送给皇帝,否则以崇祯皇帝吝啬认真的性格,又岂是这一千六百匹绸缎、四十万两白银能够打发的?

    有了钱之后,是非便又多了起来。

    而第一个过来寻姬庆文麻烦的,不是别人,竟是他原本极为倚重的郑芝龙。

    原来郑芝龙本来几乎垄断了苏州织造衙门生产的彩织锦缎的销路,可姬庆文开放海港之后,原本他在海上的竞争对手们,自然也可以进港来贸易,而且只要出的价钱合适,姬庆文一样会将这些极为抢手的锦缎出售给他们。

    如此一来,郑芝龙便失去了同海商们竞争的最大优势。

    然而这正是姬庆文乐于看到的。

    因为他从后世穿越而来,知道郑芝龙并不是什么清心寡欲、忠孝仁义之人,而是一个用各种手段掌握了东海贸易垄断权的大海商。而这种垄断地位,那就无疑会挑战姬庆文权威,继而建立起一个由海商决定商品价格的买方市场,并渐渐接管目前由姬庆文主导的海上贸易的主动权。

    虽然如此,姬庆文现在却还不能完全放弃郑芝龙,还需要利用他继续加强资本积累并逐渐建立自己的海上力量。

    因此,面对现在尚且不敢彻底撕碎脸皮的郑芝龙,姬庆文倒也没有刻意打压,只说郑芝龙同自己交情不浅,不是其他海商能够相提并论的。

    为了体现他口中的这种“不浅”的交情,他便将每年自己掌握的十张勘合,免费送给郑芝龙三张,也算是一个能够讲的过去的条件了。

    至于这些贡品彩织锦缎,作为姬庆文手里掌握的最有核心竞争力的商品,却依旧不能明确许诺由郑芝龙来垄断经营,而是继续放在市场上明码标价、价高者得。

    如此这般,整个码头的运行进入正轨,也已是三个月之后,初冬将近的时候了。

    这三个月,姬庆文收敛起穿越到明朝之后养成的纨绔之气,拿出穿越之前苦逼程序员加班不喊苦、不喊累的精神,一心扑在码头上,半步都没有离开,让代替老爸跟着姬庆文过来苏州的小多子,都有些不认识原来西安城里的“狗少”姬庆文了。

    不过人的忍耐力究竟是有限的,连续工作了一百多天的姬庆文,终于感到了劳累,便将码头上的事务暂时交由李岩管理,便带着小多子返回了苏州城。

    宋应星和葛胜给姬庆文摆下的接风洗尘的筵席,在三个多月后才终于吃到。

    一顿胡吃海塞之后,姬庆文便领着杏儿和小多子,住进了阔别已久的苏州织造衙门。

    第二天姬庆文清早起床,见自己书房桌案上摆了整整齐齐一叠纸张,上面记载的都是近几个月来织造衙门生产和支出的情况,这些数据说重要也不重要、说不重要倒也有些参考价值,姬庆文便沉下心来一张张翻阅起来。

    小多子从未见过姬庆文这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