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983 王体乾的来意】(第2/4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嘉靖末*,严世蕃斩首、严嵩贬为庶民,严党覆灭,徐阶晋升新的内阁首辅。

    这一****不仅仅是文官集团内部的权力更迭,更重要的是,徐阶改变了皇权和文官集团之间的****。

    从徐阶以后,皇权对文官集团逐步失去控制。

    经过徐阶和高拱的经营,文官集团对皇权的影响进一步加深。

    到*历元*,1572*,*仅十岁的朱翊钧登基,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完美地统一了以明神宗、李太后为代表的皇权和以冯保为代表的太监集团,**自此迎来所谓的“*历中兴”,号称延续了明王朝七十*。

    但是这种“三权分立”、而且皇权不占主导的局势是十分危险的。

    张居正被清算以后,*历皇帝进一步下放了自己的权力给文官集团,这才有了*历后期的党争。

    国家局面从此直转急下。

    明熹宗为了抗衡文官集团而转向太监集团,魏忠贤领头,形成了一股庞大的政治势力。

    在原本的历史中,到了明思宗为了抗衡魏忠贤又依靠文官集团。

    尽管明思宗想坐收渔翁之利、重新巩固皇权,但是毫无疑问并不成功,崇祯皇帝再怎么集权也没能够控制文官集团。

    这种三权分立的状况,且不论是否合理,但绝对不是朱元璋的初衷。

    朱元璋借助胡惟庸案彻底废除了自古以来的宰相制度,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

    这一举动实际上是把文官集团的权力收归皇帝所有,极大地巩固了皇权。对于太监,朱元璋更是不信任。

    明确反感太监干政。因此他曾明确下令不允许太监读识字,并将此列为祖训。这样一来天下所有的权力都集中在他一人身上,这才是朱元璋梦寐以求的理想状态。但是这样皇帝身上的负担就过重了。

    终明一代,能够兢兢业业、勤于王事的皇帝,也就朱元璋和朱棣二人。

    尽管朱棣设立了内阁,但当时的文官还**形成权力集团。朱棣驾崩时,给明仁宗朱高炽留下了完美的“三杨”内阁;明仁宗只在位一*,临终时又向“三杨”内阁托孤。

    即位的明宣宗朱瞻基也算贤明,倚靠“三杨”内阁处理政务也算得体;但是他喜欢斗蟋蟀,**朱元璋、朱棣那样勤劳。

    而此时的内阁担负着托孤的重任,进一步扩大了权力,迅速形成了权力集团,甚至出现了所谓的“票拟”,直接分割了皇权。

    为了平衡文官集团,也为了分担自己的任务,明宣宗决定倚靠太监的力量。

    但是之前由于有朱元璋的祖训,宫内的太监全是文盲。于是宣德元*,明宣宗下令设置“内堂”,专门教导太监读识字。

    从此,朱元璋辛辛苦苦集中到皇帝一身的权力,在他去世后三十*内就被分割了。

    明宣宗设立的内堂直接埋下了祸根。

    大太监王振就是在这个时候入宫的,并且凭借自己有一些文化水平迅速获得重用,并且得到了太子朱祁镇的青睐。

    宣宗驾崩之后,朱祁镇即位,是为明英宗。

    在王振的教唆下,英宗疏远文官集团,且遭遇土木堡之败,直接导致**由强盛开始衰落。

    朱元璋的立国制度十分理想,在他自己看来也十分有效。

    但是毫无疑问,他创立的制度是有缺陷的,有些部分违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到了末*,各种问题层出不穷,集中爆发。这里面有后世之君的责任,但也有朱元璋他本人的责任。

    他自己亲定的户籍制度与明末的大规模流民有直接关系。

    如果后世之君也都能像朱元璋和朱棣那样勤勤恳恳,且忠实贯彻朱元璋的制度,那么**灭亡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