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0746 都察院差役大发神威】(第2/4页)  明鹿鼎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不是很大,至少,不能看成是杀人技。

    韦宝之所以打不赢吴三桂,不是因为太极不如少林,也不是因为吴三桂比他多练了几年武,比他天赋高什么的。

    而是因为吴三桂练的,都是从军中将领身上学来的,东学一点,西学一点,比较实用。

    军中将领都是要上阵杀敌的,不实用,早挂了。

    而韦宝是向常五爷和程宗猷学来的,主要是向常五爷,他们的功夫都很好,很正宗,常五爷是北派太极正宗,程宗猷老爷子是南派少林正宗,都很厉害。

    但他们毕竟不是杀人技,常五爷还好点,常年当柳子,他的太极当中有不少他自行领悟出来的实用招数,也都悉数传给了韦总裁,可还是偏于表演了点,少了点杀人技的血腥。

    明朝以前的武术失传,是明朝以前根本不重视什么套路。

    骑马射箭摔跤才是那个年代真正的搏杀方式。

    当时的武术练习着和周围蒙古人吐蕃人一样的格斗方式。

    格斗能力的提高靠的是训练,而不是靠着练什么功夫套路就能一步登天真正的。

    明朝末期的大动荡导致百分之九十的武术门派消失,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明末以前的武术门派应该基本都是在战场上诞生,也适合在战场上用的武术。

    使用武艺的人都在大灾变中消失在了战场之上,这样的武术自然就断绝了香火。

    而侥幸幸存下来的,几乎都是民间发展出来的武术。

    这么说来,韦宝算是幸运的,毕竟身处于传统武学的最巅峰时期,绝大部分武术流派都还保存的很好。

    武术的拳法大多诞生于明清时期,比如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起源于清朝,南方的洪家拳、咏春拳、蔡李佛和白鹤拳等也诞生在清代。

    而宋代以前武术的主流是剑术,虽然有手搏,但是史料没有详细描述手搏是什么样的功夫,可能宋代以前的拳法不发达。

    明清两朝允许私藏刀剑,对武术没有影响。

    韦宝以前看史料,真正经过大规模战场考验的传统武术,有南方的蔡李佛。

    祖师父子两人,凭借蔡李佛的功夫给洪秀全练出一支精兵。

    北方三大拳,形意扬名靠的是给晋商保镖和看家护院,八卦祖师也是权贵家保镖,太极的理念很现代,在当时就走的高端养生保健路线,这三家都没有可信的战场记录。

    南拳的实战,打起来不好看,技法很“脏”,步法有踏脚踢胫的招术,要求一出脚就中,完全靠老师平日教导和刻苦练习,实战中有奇效。

    韦宝平时在训练上热身、单操、对练、辅助功法、散手、刀枪器械等模块都没丢,而且先练什么后练什么、哪些必须练哪些可以选择性练习、训练上每一项大概应该分配多少时间多少精力都有规矩。

    公认民国武术空前繁荣,繁荣的源头是清末起义频发,政权松动,列强破门所产生的权利真空。

    在盛清时,武术家的地位,看家护院或被官府聘下养着到死已经是好的结局。

    而到了清末民国,武术家甚至能结成组织,学校,代替政府施行缺失的职能。如维护商业秩序,抓贼擒盗,开医设馆。

    同时因为武术的运动康复作用,一些政要达官也参与学习。

    学习同时也借此契机在背后扶持控制武术团体,毕竟武术与江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一点在国术馆时达到顶峰。

    韦宝现在练武,也有这么点意思在里面。

    他并不是为了自己练的多么强大,练成天下大高手这种。

    韦宝的军队也不需要多练武,会几招近身肉搏的杀招就成,近身肉搏主要练的也是拼刺刀,而不是拳脚功夫。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