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24、为用其勇暂宽行(第2/4页)  三国纵横之凉州辞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有赖于孙坚的胆气过人,让他麾下的军队躲过了一劫。可河内郡的王匡等人,就没有这么幸运了。

    自从豫州、酸枣两路讨董联军或大败、或解散之后,河内对雒阳的威胁就大大减弱,自知单凭自己一方的力量,已经无法和雒阳董军抗衡的王匡,转而采取了守势,想要凭借大河防线,抵挡住蠢蠢欲动的西凉军的进攻。

    可惜,王匡虽然竭力征发兵力,防守河内郡内的那一段大河防线,可面对智谋出众的贾诩和凶残勇猛的西凉军三校尉时,王匡的泰山兵还有河内郡兵依旧是力不从心。

    贾诩上任为平津都尉,在这一段时间,他已经详细地探明了拱卫雒阳北方的这一段大河防线的敌我虚实,如今西凉军转守为攻,他很快就看出了对方王匡军队的致命弱点,并为李傕、郭汜、樊稠三位校尉,谋划了一出声东击西的计谋。

    于是,三校尉在原对峙的敌我基础上,突然大肆增兵河阳,仿佛想要从此处渡河一样,犹如惊弓之鸟的王匡连忙也跟着增兵往河阳一处防守。

    而成功调动对岸守军后,西凉军利用了己方多骑兵的优势,长途奔袭,转而从平津的渡口渡过大河,直接进攻王匡的大营,王匡的兵马被调往河阳方向,仓促之下,根来不及回防,于是在敌众我寡之下,一场针对河内兵马的屠杀就迅速展开了。

    战后,王匡的泰山兵和河内郡兵,都折损殆尽,若非河内郡中,还有袁绍的渤海郡兵和韩馥派出的州从事率领的冀州兵马在坚守城邑,只怕整个河内郡都要沦陷在西凉军的铁蹄之下。

    不过,元气大伤的王匡也再难威胁到雒阳的董军,而各怀心思的袁绍和韩馥,也不愿意消耗自己的势力,帮忙补充恢复王匡的兵力,加上因为王匡在任期间,对待河内的士民也是大肆压榨,盘剥财货、粮草以充军需,因而他战败后,河内的人心愈发动荡,王匡的统治也岌岌可危。

    内外危机屡至,王匡在河内郡再也难待下去了,一气之下,他也与袁绍等人决裂,带着少量残兵,自奔老家泰山郡而去,脱离了声势已经衰颓到了极致的讨董联军。

    反观董卓一方,前方的董军连战连胜,就连胡轸那场徒劳无功的袭击,也被他粉饰成一场胜。因此,董卓的声望也再次如日中天,依附他的幕僚、朝臣,也有不少上蹿下跳,撺掇董卓进位太师之位的。

    汉家故事,无功不得封侯,非宗亲刘姓不得为王。这是前汉高祖皇帝和群臣斩白马,立下的盟誓,虽无功不得封侯,这一条盟誓,到了如今的世道,已经被破坏得七七八八了,一些皇帝的宠臣,如十常侍之类的,都能够被粉饰成立下大功劳,混上了列侯的显赫位置。

    但非宗亲刘姓不得为王,却是一条历代皇帝都恪守的盟誓,哪怕荒淫如灵帝,也从未擅自封王,“唯名与器,不假于人”这是一个帝国能够江山永固的原则之一,白马盟誓防备的就是权臣窃位,窥觊汉家的天下。

    不过董卓这个“王”虽然封不了,但是却并不阻碍他这位权臣的晋升之路。太师这个职位,虽不是王爵,但却是位于诸侯王之上,若是董卓进位太师,那他就真真正正实现了名义上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就连年纪尚幼的天子,都要心翼翼接受他的敦敦教诲。

    在前方捷报连传和董卓进位太师的大局上,牛辅这一边的河东战事俨然也成了一个关键的要点,若是河东北境沦陷于白波贼之手,那不仅会影响到雒阳的战事,而且还会影响董卓的进位太师之路。

    想到自家妇翁满脸怒气,怒发冲冠的模样,牛辅内心顿时就是心惊胆战,他可不想,被董卓当成了一名不知兵的普通将校,然后调回长安去,在朝堂上混一个清闲职位,和那些坐而论道的朝堂士大夫一样,泥古不化,然后在家面对那个悍妻董氏,唯唯诺诺、敢怒不敢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