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88章 打完再说(第2/4页)  大明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孙槐的打行,基本能够维持,但若要说到赚钱,还远远不止。

    这日傍晚,仲逸与仲姝从街上买了不少礼品:有王家精细羊肉片、陈家酱头肉、刘家一壶好酒等,打包好,是送给穆大娘的。

    自从来到京城后,穆大娘就和儿子、孙儿一起住,虽然打行的买卖不怎么样,但晚辈们对她颇为孝顺,无论吃喝、日常用度,都是最大限度的照顾老人所需。

    听说仲姝和仲逸要来,穆大娘很早就开始忙活起来,从午后一直到现在,又是备菜备肉,又烫一壶酒,只是年纪大了,这些活儿还得孙媳妇帮衬着,但她却乐在其中。

    “见过穆大娘,您老身子骨还好?”。

    在公孙槐的指引下,仲姝与仲逸已来到屋里。此时,正是晚饭时刻。

    “姝儿、逸儿、来来来,快到这里,坐下……”。

    穆大娘的听力已不是太好,但眼神还算不错,大多时候都是自言自语,别人向她说话,也要附耳大声点,才能听见。

    “咦?启儿怎么没来?他不是也在京城吗?又去打仗了?”。

    穆大娘瞅了半天,发现还是少了一个人:当初,在凌云山时,仲启、仲姝、仲逸,她没少操心,真真是看着他们长大的。

    这么多年了,仲启改名林宗武后,穆大娘还是没有适应过来。主要这都是下山后的事儿。

    仲逸连连摇头,仲姝干脆凑了上去:“我师兄如今负责宫禁,差事特殊,来不了,下次有空再来看您”。

    “哦,启儿现在都进宫了,朝廷的事儿要紧,得空记得来……”。

    穆大娘向孙儿媳妇说了几句,片刻之后,饭菜便端了上来。

    ……

    “专门负责为诚信堂运送货物?这太好了,只是银子,是不是多了点?”。

    饭后,仲姝正陪着穆大娘说话,仲逸则与公孙槐说起买卖上的事儿。

    公孙槐今年十九岁的年纪,自幼跟其父学的功夫,也曾参与过剿匪这类实战,为人豪爽仗义,也正因此,才能在打行聚集了这么多人,赚的钱不多,但大家还是愿意死心塌地的跟着他。

    关于仲逸和仲姝,他自然不陌生,早就听他祖母说过,在仲逸大婚时,公孙槐就随他祖母去过仲府,还备了一份厚礼。

    他能看的出来,在祖母眼里:仲逸等三师兄妹三人,也就是她的孙儿(女),与他这个亲孙儿,没有两样。

    “仲大哥,能专门为诚信堂押运货物,自然是最好的,但每次事后再结算也不迟,为何要保底给我五百两呢?”。

    听仲逸这么一说,公孙槐再次摇头道:“这不行,即便是佣金,我也要比别人低一半,保底的银子,绝不能用,我若真收了你的银子,祖母非是一顿训斥不可”。

    这小子,看来,还是太年轻了些。

    仲逸笑道:“你不要小看此事,不仅从京城到各地运送诚信堂自己的货,还要从瓷器、茶叶、玉石产地进原料,这些都是你的事,没有保底的银子,你这些兄弟吃什么?”。

    公孙槐还要说话,却被仲逸打断:“先就这么说定了,等你真正赚钱了再说,穆大娘年事已高,吃的、用的、住的,可不能再有半点委屈,多出来的银子,就给她老人家……”。

    “嗯……,那我听仲大哥的”。

    公孙槐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下来:仲大哥这是变相帮他,帮他一家。

    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仲大哥,照这么说,从今日起,我们也就是诚信堂的人了?”。

    仲逸无奈的摆摆手:“这个我可做不了主,得要问过穆一虹才行,就是上次你见过的那位穆少东家”。

    久在京城,公孙槐自然知道其中之理,他急忙点点头:“对对对,是穆少东家,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