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78章 兄弟同心(第1/4页)  大明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大明略最新章节!

    月高高,风微微,屋外寒寒,屋内火旺旺。

    樊文予,原蠡县知县,后到刑部照磨所做了照磨,如今是刑部五品郎中;李序南,原蠡县县丞,后到户部做了六品主事,如今暂行知府事。

    仲逸,原樊文予幕友,后捐纳入仕进了国子监、韩林院,如今为翰林院六品侍读。

    从蠡县来说,是三位故交,对三人交情而言,如今已是同舟共济的兄弟。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朝中做事,拉帮结伙、上蹿下跳,自是不可。但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也难免孤掌难鸣、更是不可。

    所谓志同道合者,同心同德,而貌合神离者,可谓‘道不同不相为谋’。

    仅此而已。

    但常言‘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只要有共同目标,或能奔向同一条大道,已实属不易。

    面面俱到不必,时时事事同往,则更是同样——不可取。

    转眼间,三人在各自衙门中,做着各自的差事,但如今依旧能坐到一起,足见‘相同’与‘不同’。

    当然,已有‘不同’与‘相同’。

    三人中,樊文予年纪最长,升为五品的时间最早,如同当年在蠡县时,他还是那个名副其实的‘樊大哥’。

    “我是大哥,我先来”。

    冬日月光下,樊府的热闹才刚刚开始。

    围桌而坐,菜上全、酒满杯,樊文首先提议:“为序南老弟再次回京、为他在榆林府艰辛探索而大有成效,连干三杯”。

    连干三杯,这也是他们仨人往日一贯的作风。

    “多谢两位兄弟惦记着我,榆林府的差事,也承蒙樊兄和仲老弟多方协助,兄弟在这里再次敬二位”。

    向来以生气浓厚著称的李序南,也举杯道:“朝廷命官,本不是江湖侠士,但关起门来,我们就是兄弟,这样的场面,自在、洒脱、痛快”。

    再饮一个,走起。

    一饮而尽,樊文予举起空酒杯,大声笑道:“出了门,我们还是兄弟,只不过我得你们二位兄弟为:李大人、仲大人,就这么任性,痛快”。

    哈哈哈……

    李序南刚刚回京,对京城内的话题,还不是很清楚,尤其严氏垮台、才结束不久的东南抗倭战事、皇帝的状况,等等。

    当然,这些事,多多少少与樊文予和仲逸有关。

    查处严世蕃,有锦衣卫北镇抚司的功劳,有刑部的功劳,说到刑部,自然少不了露面较多的刑部郎中——樊文予。

    对此,樊文予毫不避讳,他想借此机会,在圣上面前再次露露脸,五品郎中的品阶,总归不能顶一辈子。

    而无论东南江浙、福建的抗倭战事,有俞大猷、戚继光的功劳,有全体将士的功劳,连同作为右都御史、监军文博远,也有功劳。

    身为翰林院侍读、监军协理的仲逸,自然也少不他。

    二人在京城干的不错,至少有明确的差事,有明确的目标,更有可圈可点的‘功劳’,自然值得庆贺。

    再饮一杯。

    相比而言,远在西北榆林府暂代知府一职的李序南,则似乎有些左右为难。

    改良耕田、调整农田、变草为牧、农闲副业,李序南干的如火如荼,结果也比较明显,看得见,也能说的出。

    当地百姓也是赞不绝口,他们口中的知府李大人,才是真正的‘父母官’。

    盛名之下,其实他心里也很纠结,此次回京之后,李序南的选择却变得更加不确定起来。

    这个知府,是‘暂时’代理,这一代理,就是大半年的光景,如今,还是没有去掉那两个字。

    离开京城前,李序南刚从户部六品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