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44章 地形与军心(第1/2页)  大明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大明略最新章节!

    夜幕,大营。

    一张硕大的地图,俞大猷、戚继光、林宗武,纷纷走上前来。

    作为参军协理的仲逸,熟悉地形之后,正式进入‘大军师’角色。

    同样外出查看地形的,还有英勇千户所的林千户,不过,他走的水路。

    两军对峙,要权衡多种因素,如兵法所说,那一方君主更加贤明?将帅更有才能?那一方占尽天时地利?那一方奖罚更加分明?

    等等……

    除双方实际兵力强弱外,如何巧妙运用地形,就变得极为重要。

    空城计、草船借箭、上方谷之战,即便演义,若没有特殊地形,恐怕也难以完成,至少不会如此精彩。

    特殊的地形,在某种意义上,可以扭转交战双方原本形成的态势。

    三国魏蜀吴,蜀国一带,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东吴被称为‘江东’,地形而言,岂能少的了那一条江?

    有此地形,并非最后必然夺得天下,但就一时而言,至少可成‘易守难攻’之势,当毫无疑问。

    浙江、福建一带的地形,已经被查看多次,无论当地驻军,还是后到的林宗武、仲逸,配以地图,简直可以说烂熟于心,尤其沿海一带。

    当此之时,最为难以把握的,便是如何确定倭贼在何处登岸?

    眼下又逢秋雨连连,道路湿滑,内河水面上升,兵器、粮草受潮,战马出行亦受限。

    更有甚者,火炮、火枪,甚至于弓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难以发挥本来的威力。

    凡事都有两面性,就此而言,所谓‘天时地利’对双方的影响是一样的。

    每逢战事,除兵力、地形、粮饷外,最难以把握的,还有一样,那便是军心。

    若说双方固有兵力强弱已成态势,巧妙运用地形可以扭转局势的话,而军心的调动,才是最为考验将帅的。

    历朝历代,以少胜多的战例,天时地利或有之、对方将帅庸俗或有之,但高昂的士气、钢铁般众志成城,军心决不可乱。

    否则,即便地形再有利,占尽天时地利,也回天无术。

    有俞大猷、戚继光这样的良将,将士们自然会上下一心,剩下的,就看仲逸这个军师了。

    三国时期,在一次战事中,曹操曾遇到一个难题,他分别询问荀彧、郭嘉、程昱,而三人的意见不尽相同,且每人各有各的道理,最后拍板的,还是曹操。

    作为雄主,能有如此非凡的谋者,实乃人生一大幸事,好主公遇大军师、相得益彰,才能铸就千秋大业。

    将帅亦是如此,良将陪良谋,无往不利。

    二位将军久经沙场、战功赫赫,倒是这位翰林院的侍读,虽师从凌云子,但大多为理论使然,真正的沙场征战、运筹帷幄,还是差了些火候。

    有幸,初涉战事,就遇二位良将指点,更是平生难得一大快事。

    林宗武与仲逸身为凌云子弟子,当此之时,有件事却不得不说。

    某种意义上说,此事,也关乎战事。

    有师兄在,自然是宗武先开口了。

    “林千户,仲侍读,福建一带的态势你们皆已了解,说说看,二位有何高见?”。

    戚继光笑道:‘此处就我们四人,二位也是奉旨参与军中议事,大家畅所欲言即可’。

    如此一说,林宗武立刻上前道:“海陆两地之地形,末将与仲大人已再次探查,只是,眼下军中发生的一件事,末将甚是不解,还请二位将军明示?”。

    林宗武所说的,自然是军中议论最多的兵之事。

    作为凌云子的弟子,二人心中再明白不过:师父已隐居多年,陈年之事,他很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