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5章 撤兵(上)(第1/4页)  大明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大明略最新章节!

    次日清晨,仲逸早早来到朝中。

    近日以来,他不用去翰林院当值,在朝中专司鞑靼此次直逼京城一事的始末。

    “师兄果真勇猛,昨晚以千余人的兵马,大闹鞑靼军营的消息很快传开,城内外传的沸沸扬扬,如今军中士气高涨,一扫之前的阴霾,正好可大干一番”。

    当然,仲逸心中大喜,还有另外一个缘故:师兄此次有勇有谋,一展大明之威,更现凌云山之风。

    好样的,大快人心……

    谈判,不管唇枪舌剑,亦或铁齿铜牙,大多是建立在强大的实力之上,真刀真枪得来的东西,远比谈判可靠的多。

    否则,再好的口才,再好的雄辩,那也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

    作为朝廷新任的钦差副使,又专司双方谈判交涉事宜,仲逸之前与魏办的那番言论,更多是从长远之计、多方局势来看判断。

    说到眼下的形势,自没有师兄昨晚的一支兵来的彻底、有效。

    “若今日再谈一次,呵呵……”,昨日似乎意犹未尽,仲逸打算今日继续坐镇。

    领了钦差的头衔,仲逸也可出入一些原本无法进出的地方。

    同样,也可见到一些原本无法见到的文武之官。

    “仲大人,别来无恙啊”,一声似曾听过,却又极为不友好的声音传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肥硕的身段。

    不用说,来人正是严嵩之子-------工部侍郎严士蕃。

    “哦,对了,仲大人如今是朝廷的钦差副使,恭喜啊”,见仲逸并不理睬,严士蕃却依旧说笑一番。

    “工部,就真那么闲嘛?大白天的不办差事,竟在这里说笑?”。

    仲逸本就对此人没有什么好感,据他的直觉:此次皇帝朱厚熜下旨核查鞑靼兵临城下一事的始末,或许背后另有玄机。

    以严氏在朝中经营多年、盘根错节的关系,难保不在此事中,有什么不为人知的勾当。

    既有严嵩的参与,势必会有严士蕃的影子。

    反之亦然。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严士蕃打着他那内阁首辅老爹的幌子,来做自己不可告人之事。

    既是如此,不能打草惊蛇,上次博野县之事就是一个例子:没有十足的把握与确凿的证据,是绝对动不了严氏父子的。

    “哦,我倒忘了,严大人只是个工部的侍郎,上面还有尚大人,人家才是一言九鼎的人物”。

    仲逸知道严士蕃主动来搭讪,无非就是说落自己一番而已。

    “仲大人此言甚是,在这一点上,正如此次朝廷委任的两位钦差一样:一位正使,一位副使”。

    严士蕃笑道:“侍郎为副,副使亦然,我们都不是那个一言九鼎的人物”。

    末了,他刻意指指二人:“如若不然,你我都为何如此‘闲’呢?哎……”。

    “有个做阁老的老爹,再闲也无人说三道西”。

    仲逸连连摇头:“下官可不行啊,昨晚朝廷大军出其不意攻打敌营,仲某还要着手准备第二次的谈判事宜,圣命难为啊”。

    “严大人,仲某告辞”,仲逸实在不愿与眼前之人多说半句话。

    “仲大人多虑了,这第二次谈判嘛。恐怕,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吧?”,身后的严士蕃冷冷一句。

    “哦?”,仲逸轻轻收住才迈出的脚步。

    严士蕃缓缓走上前来:“昨晚,朝廷已派人谈判完毕,剩下的事儿,就不不劳仲大人了”。

    “哦?我倒忘了,钦差副使,仲大人”。

    昨晚?已经谈判完毕?他这个专司谈判的钦差副使,怎么一点都不知道?

    原本,仲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