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52章 无知小英子(上)(第1/4页)  大明略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北漠之夜,寒风凛冽、沙土卷地。山野之上,兵营巍巍;沟壑之中,荒草稀稀,百里之外、远山村落、灯火连连。

    一片天,大地之上,却是三处景象,差别之大,冷暖不一,敌我间不过数道沟壑山谷,相隔百余里,却是没有多少两军对峙、剑拔弩张之意。

    矮矮的房屋,屋中陈设极为简易,但此刻对于不习北方生活的宗武来,意义颇大。屋外寒风凛冽、沙土连连,若是没有这遮风挡雪的场所,冻死冻伤是在所难免。

    从北方州县上报朝廷到五军都督府与兵部筹划人马,当宗武一行二十人的先遣队到达时,距离鞑靼南侵已有近一月的时间。

    沿线百姓按照当地县衙的部署,后撤一百多里,当地的卫所驻军已在鞑靼兵营与百姓间筑起一道防线,只是兵马有限,只有五千多人,只得等待朝廷的大军前来。

    鞑靼兵力至少在五万以上,具体数字目前还没有打听清楚,只是有一点可以确定他们确实带了不少妻儿老。

    原以为有朝廷大军做后盾,当地州县也能全力以赴于后方,但当驻军的指挥使知道朝廷派来的兵马也只有一卫五千多人时,原的底气顿时消减不少。

    好在这个消息只是由当地驻军的指挥使、指挥佥事等几个头头知道,出于稳定军心,也算是权宜之计。

    宗武一行二十一人的先遣队化作商队,一路快马加鞭、轻装北上,到北漠之后,他并没有立刻去找当地的指挥使,到了附近的村庄落脚,找了一家民舍住下。

    “这里……,是原先村里老刘头的宅院,一听要打仗了,都到直隶保定府他女儿家去了”,一名六旬左右的老头,是这一带的族长,得知宗武一行要留宿此村,便带他们来到这里。

    族长推开那扇破旧的大门,宗武急忙上前将他扶助,地上的杂草太密,一不留神就会绊倒,老头指着眼前的院落“这两间是新修的,那几间是原先的祖宅,破是破了点,烧些柴火,也能凑合……”。

    老头絮絮叨叨,但细心异常,他之所以收留宗武一行这二十多人的“客商”,除因院落的主人之前早有嘱咐以示好客之外,还有一个原因为了自身村落的安全。

    自从发生战事以来,这个村子来了好多外乡人,一时间住不过来,当地县衙便临时建棚搭屋,虽是简陋了些,但总也能遮风挡雪,随意做些吃食,烧些木炭,总比风散露宿强多了。

    百里之外的北方村民来此实属无奈,可地的村民却有些离开了村子去投奔更往南边的亲戚,如此一来,村里的人就减少一些。

    而剩下的,大多都是无亲戚可走,或者一家老,拖家带口,无法远行。加之农户人家也无多少银子,即使举家南迁,也很难找个落脚的地方,或许还未逃到南方,路上就饿死、冻死了。

    最后村里的几个老者商议一番走是不走了,反正就这一把老骨头,北边毕竟还有朝廷五千多兵马,能抵挡一阵是一阵。而对于投奔到他们村里的外乡人,只有是大明的肤色、大明血统的,都接纳。

    如此也算是壮大了自己的力量,鞑靼与大明子民外形相差甚巨,一看便知。如今是抵御外敌,宗武一看便知是“友”非敌,只要是大明人便是“自己人”。

    鉴于此,当宗武一行来到这里,自称是逃难的客商时,族长与几位老者立刻接纳了他们,而且分文不取。

    “至于那些取暖之物,还有铺盖,锅灶之类,到村口去领,都是衙门里发的,旧是旧了点,不过总归是不要银子的”,老头特意道“每人还能领十日的口粮呢,这已经相当不错了”。

    “呵呵,相当不错了?”,宗武心中一阵感慨“十天的口粮,留在这距离敌军百余里的地,还叫不错了?”。

    老族长安顿好众人便要告辞,宗武派了两名兄弟将他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