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429 搞隐身战机也只为军方的经费(第3/4页)  重生军工子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方面是国际上对中国的封锁,另外一方面就是中国基础太差。

    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中国能制造出来的东西,没有几样。

    后来在苏联的援助下,才建立起工业基础……

    “可你这个项目要是搞起来,我们就需要配套的发动机项目,无论是运十的发动机,还是目前的超七工程的发动机,都不是一点经费跟短时间内能完成的。我们没有可能同时上马三个发动机项目。”汪贵林神色严肃,“基地的财政根本就支撑不起更先进发动机研究的经费。”

    不是基地管理委员会不想,而是不敢去想。

    发动机研发投入,以及国内的基础情况,谁都知道。

    哪怕是引进了全套的生产技术,到现在,十多年时间,都没有完成贝斯发动机的国产化。

    “不是说了,只是预研吗?”谢凯没有说矢量发动机的事情。

    他清楚,一但说了需要这种国内目前甚至没有听说过的发动机,整个项目都会受到抵制。

    发动机问题,只能等。

    要么等苏联解体后从老毛子手里引进,要么就等国内的发动机技术水平提升上来。

    隐形战机,仅仅是图纸设计阶段,在国内一点基础都没有的情况下,不是短时间内能搞出来的。

    走一步看一步,不能等到有了发动机再开始研究隐身战机不是?

    “别打岔,让他说完。”一直都没开口的郑宇成让谢凯继续介绍。

    他已经对谢凯说的这种战机有了兴趣。

    “超级信息优势。这一点才是最核心的东西,不管是隐形,还是超机动能力,都是比较容易解决的。这款战机本来就是考虑到未来装备的发展,就如同我们的359坦克预留的升级性能一样,数据处理能力要求更高,甚至可以说是一台移动的超级计算机……”

    在这样的要求下,雷达、红外、数据链、电子战系统、告警系统将被融合为一个完善的战场感知体系。

    无论是对于电子技术,还是信息处理的技术,要求都是非常高的。

    国内连三代战机都还没有解决,航电系统,雷达系统连最基础可以下视的都没有,再要求新的,难度更大,挑战更高。

    谢凯甚至不敢把知道的情况全部说出来。

    一旦说出来,就会因为难度太大,或者说甚至看不到成功的希望,指标过高而被抵制。

    国内八十年代下马的一大批武器项目,几乎都有着一个共同点——性能指标太高,需要的资金太大,基础太薄弱……

    “这样的项目,就连预研工作,都是非常艰难的。”谢凯说完后,管理委员会的众人都是一阵沉默,良久,郑宇成才开口。

    谢凯点头,“确实如此。毕竟这个没有任何的参考,美国在七十年代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项目研究;苏联好像也有了。”

    F-117A那可是即将在战场上露脸。

    “别人搞什么项目,跟我们没有关系。基地的家底不够殷实,经不起太多的折腾。”汪贵林不乐意。

    郑宇成喜欢搞大项目,谢凯的心,比郑宇成更大。

    “并不是现在就要搞。咱们从132厂跟611所要人,就是为了有咱们自己的飞机设计团队不是?132厂跟611所之所以不反对,那是认为人在我们这边,对他们更有好处。”谢凯把话题拉了回来。

    眼看时间也不早了,郑宇成让吕阳去食堂给几人把饭打到办公室,他们继续讨论。

    “我觉得谢凯同志的提议非常不错。基地目前涉及的项目,都没有几个完全属于自己,就相当于一个供应资金的岗位,对于未来发展,非常不利。”郑宇成支持谢凯的提议。

    404基地,到目前为止,都没有太多核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