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十八章 七大流派(第2/2页)  术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人的事。相反,是有利有益的事情。”

    “龙医生。你是网红网绿的,我老头子不予评论。你也用不着对我明褒暗贬。”郑教授冷笑道,“你既然对我刚才说的话有异议,那就说出一个道理来。”

    “你刚才说什么了?”龙大胆真是一头雾水,他刚才睡得正香,压根就没有听到郑教授说的话。

    “你……”郑教授压着火道,“众所周知,中医有七大流派。我问你作为一个民间中医,到底是属于哪个流派,你的治疗理念又是什么?”

    “这……”龙大胆想了想道,“这,我还真说不上来,不过我倒想听听郑教授的见解,到底是哪七大流派。”

    他这话一说,下面顿时就是一阵议论纷纷。别说这次来参加会议的都是中医界的行家,就算是一般学中医的学生,哪里会不知道中医七大流派的?这可是写进中医教材的。

    郑教授看龙大胆答不上来,冷笑道,“学医而不知其源流脉络,就像是写文章而不知汉字之起源。既然你不知道,那我就来教教你。

    在我国中医学数千年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扁鹊、张仲景、孙思邈等一大批著名医家。他们在学术上各领风骚、独树一帜,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

    而相互之间的争鸣与渗透,又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使中医理论不断完善,临床疗效不断提高,最终形成了中医学一源多流的学术及文化特色。”

    郑教授一席话,下面顿时掌上如雷。这人不但有教授之名,本身也是也是一方名医,学识不俗,而且很善言辞口才极佳。从他嘴里说出话,不但抑扬顿挫,掷地有声。而且旁征博引,引得满堂喝彩。

    郑教授看到这么多掌声,更是得意地道,“首先就创立于东汉之际的伤寒派。汉代医家将理论与方药熔于一炉,著《伤寒论》,奠定了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专门探讨伤寒杂病的诊疗规律。其书被奉为经典,其人被尊为医圣。从晋唐至宋元明清,研究者如云,历代不衰,各展所长,形成了时间最长,医家众多,影响最大,学术昌盛的伤寒学派。

    然后是寒凉学派,又称河间派,金元大家刘完素主攻火热病机,提出“六气皆从火化”之说,创“火热论”,疗疾多用寒凉药物。他不仅对中医病机理论的提高有很大贡献,并对后世创立温病学说大有启迪。因刘氏家住河间,又称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金代医家张元素,hb易水人,在《内经》、《难经》的启示下,以脏腑标本虚实寒热的论点来分析疾病的发生与演变,归纳用药,执简驭繁,创立了脏腑病机学说,对后世医家颇有影响。

    攻邪学派,是金元大家张从正,强调病由邪生,攻邪已病,主张治疗应以驱邪主,善用吐汗下三法,偏重攻法,反对滥用补法。从一个侧面深化了中医治则理论,并丰富了临床经验。

    补土学派,又称温补学派,金元大家李杲认为“人以胃气为本”,独重后天脾胃,创立“脾胃论”,长于温补之法。

    滋阴学派,金元大家朱丹溪受到刘完素“火热论”的影响,又接受李杲“内伤论”的观点,提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新论,治病多用滋阴降火之法。

    温补学派,明代薛已、张介宾、赵献可、孙一奎、李中梓诸医家重视命门水火的研究。探讨脏腑病机逐渐侧重于虚损病证,形成了善用温补的特点。充实发展了命门学说,使有所突破。

    温病学派,明代末年,温疫流行,用伤寒治法无效,以明代吴又可为开创,清代叶天士、吴瑭为中坚,对外感热病的治疗规律进行了大胆探索,提出了温疫病机和温病学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飘天文学_www.piaotiange.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