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二十二章 杨玉科和私仇(第2/3页)  混血八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南关,潘鼎新自己则驻防海村为后援。海村为龙州要隘,背靠大河,镇南关若有闪失海村便是最后的希望。

    “拆毁所有浮桥,舰只一律驶往东案,此地即我与诸君为国尽忠之地!”潘鼎新来了一处破釜沉舟,把自己的后路给断了,摆出了拼命的架势。谅山已经撤了一次,这次他不能再撤了,再撤他便不是自请裁撤,而是只能自裁了。

    元月二十三日,潘鼎新这边刚刚布置妥当,法军的重兵便杀了上来,一日便拿下了镇南关,杨玉科壮烈殉国。杨玉科是滇军悍将,数次大败法军战绩彪炳,所率广武军也是粤军精锐,就算守不住镇南关,也绝不至于一日便告沦陷,他们的失败是因为被自己人给卖了。法军刚刚兵临城下,教民把打开了镇南关的关门,并且在关内四处作乱,导致法军蜂拥而入,广武军防线全面崩溃。

    “吾百战余生,今得死所矣!“刚猛的杨玉科不肯退却,率领亲兵杀出关外,在乱军之中被炮弹击中而殉国。

    镇南关附近的天主教教民,被神父蛊惑,不敬祖宗,心向法军,这事杨玉科早就知道。为了避免教民闹事,杨玉科特意派人把他们看了起来,可是杨玉科万万没有想到,打开关门的不是天主教教民,而是清真贵教的教民。天主教教民心向法国人,回教的教民可是两边都不向着,他们之所以帮了法国人,是因为他们要找杨玉科报私仇。因为十三年前,杨玉科逼死了一个叫杜文秀的人。

    杜文秀出生在一个回民商人家庭,自小受过很好的教育,甚至还考中过大清的秀才,但是他从事的职业很特殊,从大清的角度来说他是一个反贼。咸丰六年,杜文秀在蒙化起事,攻占大理,建立政权,被推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大理政权以回族将领为核心,以宗教上层组成起义中坚,以*教作为团结群众的思想旗帜。在文职官员中,设有维持清真教掌教、都掌教、副都掌教、都掌教典籍等宗教领袖的官衔。杜文秀本人更是深通回教经典,常劝导民众“当遵守教义,能照圣经所行“。大力资助和发展经堂教育,并“设回文学校于帅府,时常亲自课读,出题使各生作文“。

    不过大理政权一直盘踞在云南,即便是太平天国全胜,清军兵力极度匮乏的时代,他们也没能打出云南,因为他们的官方用语是阿拉伯语。洪秀全要搞人间天国,弄了个洋人老头来当亲爹,也没勇气让中国人全都改说拉丁语,杜文秀却把阿拉伯语给弄成了国语。这事是杜文秀自己的伟大梦想,但却限制了大理政权的发展,毕竟除了教徒,中国人懂阿拉伯语的实在太少了。

    同治六年,杜文秀组织二十余万人东征,围攻昆明,准备在全云南搞一场阿拉伯语的普及活动。可惜他时候选的不好,此时太平天国已经歇菜,清军的主力可都有了功夫。湘军、淮军、楚军这的主力,杜苏丹根本没遇到过,仅仅是滇军出动便把他给打回了大理。但是回军的任性还是很强的,滇军一步步攻向大理,他们就节节抵抗,居然一直坚持到了同治十一年,比西北的阿古柏坚持的时间还长。

    到了同治十一年四月,杜文秀苏丹也撑不住了,滇军已经攻到了大理城下,然后杜苏丹便使出了匪夷所思的一招。杜文秀苏丹派遣使节刘道衡为使者,以班赛苏丹的名义向英国女王献上了四箱云南大理石块,表示贡上的是杜文秀统治的土地及其臣服英国的意愿,并向英国驻印度殖民当局求援,希望英军可以进入云南拉他一把。可是彼时英国正在为了日本的事和北满州闹不愉快,根本不想贸然进入中国领土引发与北满州之间的正面对抗。而且英国认为杜文秀已经马上歇菜,完全没有什么利用价值,所以根本就没搭理杜文秀。不过杜文秀送来的石块,英国佬到是觉得不错,直接送回了伦敦博物馆。

    到了同治十一年年底,大理城彻底山穷水尽,回家也几乎伤亡殆尽。杜文秀恐怕清军入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