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百一十三章 贪得无厌(第2/3页)  混血八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军不得不退回海上待机再举。随后,法国议会授权政府"使用各种必要方法"使大清屈服,法国政府拟定新条件向大清勒索,要求赔款八千万法郎,十年付清。奕譞有些动心,但是慈禧和李鸿章坚决不能接受,中法外交关系基本破裂。

    而且因为乐军在观音桥搞得法军灰头土脸,朝廷的底气又硬了起来,鹰派大佬们纷纷复位,法国人又成了他们嘴里的纸老虎。李鸿章也向慈禧提出了建议,如今已经走到了战的边缘,大清必须做好接战的准备。不过同时还是要力避冲突,万万不可衅自我开!李鸿章想的也是周到,大清的家底还是太薄弱了,背地里又要时刻提防这长春,能不动手还是不动手的好。

    局势已经基本明朗,慈禧也没什么难做决断的,大家做好准备就是了,谈判不能中断,但是随时要做好开打的准备。战局上也很明朗,法军不过是海陆两手动作而已。陆上的越南要继续增兵,朝廷令岑毓英在越南前线总督军务,彭玉璘持钦差大臣关防坐镇广州,同时调提督苏元春与冯子材、王孝祺、王德榜等人全部赴越南增援。海防方面则定在台湾,孤拔刚刚打了基隆,虽然暂时失礼,但定然会卷土重来,所以台湾防务也就成了海防重点。针对福建、台湾防务,朝廷派出了新贵张佩纶,令张佩纶以三品卿衔会办福建海疆事宜,兼署船政大臣,将防务全权都交给了他。

    张佩纶可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他是同治十年二甲进士出身,有名的清流领袖,也是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与李鸿藻、张之洞、潘祖荫等人过从甚密,素来以弹劾大臣而闻名。他还有一个牛逼到不行的岳父,淮系大头领李鸿章。若是没有果兴阿的出现,他的堂侄张人骏将会历任两广总督、两江总督,并且成为袁世凯的亲家。而张佩纶自己,也将有一个大名鼎鼎的孙女—才女张爱玲。

    张佩纶少年就学时,反应敏捷,数千字文章一挥而就。光绪元年大考翰詹时,名列二等第三,擢侍讲,充日讲起居注官,可见他学问真的很好。张佩纶累疏陈经国大政,慷慨好论天下事,是朝廷中鹰派的干将,也是清流的一等主力。针对法国侵略越南和觊觎大清边疆事,张佩纶也没少说话,上奏章十数篇,主张武力抗法,是一个坚定的主战派。

    中法争执刚起时,张佩纶就曾多次上奏,发表主战论调,强调中越唇齿相依,越亡,大清必受其害。而且张佩纶认为中国有三大必胜理由:第一,普法战争刚刚结束,法国失败后割地赔款,国力相当贫乏。如果他能把大清的国力也考虑一下,或许就不会说法国贫乏了。第二,中法间距遥远,法军由本土到达福建要二三十日,而清军至福建快则三天,迟则十日即可到达,在人数上占优势。可惜张佩纶只计算了距离,而忘了考虑双方的交通方式和后勤补给,法军不会那么慢,清军也绝没有那么快的速度。第三,法国占领越南后,施行暴政,只要派人进行号召,越南人民就会其而响应,陷法军于四面受敌中。法军的确是陷于四面受敌之中,但是越南人几乎没有任何装备,如何与武装到牙齿的法军对阵。张佩纶热血是有的,可惜难逃鹰派脱离实际的禁锢,好心却未必干的了好事。

    张佩纶在朝堂上侃侃而谈,大伙儿都觉得他不错,李鸿章更是对自己的女婿赞赏有加,然后就坏事了。福建战局千变万化,其中涉及到的事务更是驳杂异常,绝不是张佩纶在书里能研究出来的。没有长期的历练和实务经验,如何能担得起如此的大局。朝堂把满腔热血的三好学生张佩纶派到福建总领全局,不但坑死了了福建和朝廷,同时也把一个可以培养的好苗子给毁了。

    张佩纶这个白面书生,本就年少气盛,恃才傲物,如今骤然主理一方,可就真的要了命了。他本在朝中担任内阁学士官职,干的就是个喷子的活儿,言辞犀利自然没人赛得过他,讲起文事来,周召也不过如此,讲起武备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