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二十八章 恭王党的瓦解(第2/3页)  混血八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是特别厉害。一代大儒曾国藩,更是到处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奕欣办洋务,必须要地方上的支持,这些汉人官员自然就成了首选。

    八旗入关以来,旗人们倾心汉化,经史子集、繁文缛节,该学的不该学的,全都学了个遍。但这临时恶补和千年传承的底蕴毕竟不同,八旗子弟们学会了骨架,却丢失了灵魂,成了一群穷讲究的书呆子。朝廷里排斥一切先进东西的老顽固,旗人是汉人的好几倍,而且带头的全是旗人。动不动就把祖宗成法,圣人教化搬出来,口口声声的以夷变夏。这帮脑子短路的家伙早就忘了,八旗的祖宗成法,应该是采蘑菇和打猎,哪有什么圣人教化。所谓读死书,死读书的,就是这帮大傻子。眼望世界,明晰国际情况的奕欣,自然看见他们就头疼。尤其是八旗书生的优秀代表倭仁,奕欣看见他就不烦别人。

    奕欣做的事不算错,而且的确是为了国家好,但是权利斗争,从来不问对错。大清朝不搞洋务,一时半会也亡不了,所以慈禧和慈安并不在乎奕欣的努力,反而很在乎奕欣的势力。按照两宫太后的部署,同治亲政之后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打压奕欣。碍于奕欣的滔天权势,眼下还不能做的太过火,但也要竭尽所能的敲打他。

    按照原计划,奕欣还能过几个月的舒心日子,然后才会遭受从御史弹劾开始的一连串打击。不成想今天同治抽风怼上了果兴阿,一切的计划都被打乱了。临场发挥能力很好的同治,突然就给奕欣来了个措手不及,完成了对奕欣完美的一击。慈禧和慈安躲在乾清宫里,便是给同治托底的,以免这位不良少年玩脱了。不成想,同治的尺寸和火候掌握的非常好,不但压下了奕欣,而且非常完美的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新官上任三把火,小皇帝这第一把火烧的非常漂亮,两宫也就没必要再出来了。

    事情若是到此告一段落,不过是大清的又一场权利斗争而已,可惜慈禧和慈安要打击的不是奕欣一个人,而是整个恭王派系。霸道的湘军体系,慈禧和慈安也不敢搞的太激烈了,只能给他们找点小麻烦意思意思。态度比较端正的淮军体系,则是慈禧和慈安的大力拉拢对象。剩下的那些没有军事实力支撑的恭王党,便全是慈禧和慈安的打击目标了,一个也不能放过,只有彻底搞定了他们,恭王才能真正的臣服。

    但是这些不掌兵的家伙也不好惹,他们多是地方上的实权派,他不治军,但是他们管民。对付这些人可不容易,动作慢了吧!根本起不到作用,动作若是快了,大清的天下也就一起跟着乱了。而且这些人也根本就不适合撤换,他们管着多半个中国,而且大多集中在繁华的沿海、沿江地带。若是把他们都换了,不但地方上会乱,进而引起朝局的震荡,而且大清的财源也会受到极大的损失,捉襟见肘的朝廷可经不起这样的震荡。所以慈禧和慈安,只能以一些小手段来打击他们,让他们觉得跟着恭亲王走下去便是断送前程,瓦解他们的意志,才能把这些拉到自己这边来。

    这些地方实权派,身上的毛病可是不少,贪污腐败、营私舞弊,那样也没少了他们,但是这些借口却是不好用的。这些毛病,大清九成九的官员都有,处置责罚一两个人,并没有什么所谓,可若是一下子弄了许多人,可就麻烦了,必然会导致官场人人自危,引起全面性的反弹。大家都有的毛病不能用,必须找一些这部分恭王党独有的毛病出来。这个毛病很好找,因为恭王党们正同时干着一件别人不干的事,便是洋务运动。

    因为技术变革,带来的社会结构的改变,必然会引发一些阵痛,所以除了少部分既得利益者和开明之士,大部分都是反对洋务和工业的,尤其以社会最底层的小民们为甚。奕欣被降爵的第二天,鹰派大佬们便纷纷上书痛打落水狗,他们也不提恭亲王奕欣,全都把矛头对准了奕欣手下办实事的人。朝野上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