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三十五章 僧格林沁凉了(第2/3页)  混血八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鲠在喉。若是再不想办法制止果兴阿,将来就不是削平藩镇的问题了,而是最恐怖的改朝换代问题。

    八旗兵虽然大部分腐化堕落,但多少还有些可堪一用的精锐,可是八旗兵已经没有统帅了。嚣张跋扈又爱胡说八道的胜保,已经在三年前被朝廷赐死,国之柱石僧格林沁也在去年战死在了山东,八旗上下已经找不到一个可以统帅军马的人了。唯一剩下的一个能统领八旗兵的人,正是朝廷现在最危险的敌人,旗人里面最大的叛徒果兴阿。剩下的不是纨绔子弟,便是书生用兵,别说去对付八旗第一悍将果兴阿,打个土匪都费劲。

    虽然还可以调动南方的汉军团练来北方支援,但这是最不得已的办法,能不动还是不动的好。大清的江山早已经要靠汉人来守,现在再连八旗内乱都要靠汉人来平定,以后八旗子弟还怎么在统治国家。所以旗人内乱,还得旗人自己想办法,除非果兴阿打回关内来,不然能不用汉军团练,还是尽量不要用。关内的旗人是都不行了,众人便把眼光投向了蒙古,准备找一个僧格林沁第二出来,结果这一看,众人的心彻底的凉了。

    果兴阿吞并了哲里木盟北四旗之后,迅速对当地做了汉化改革,并大量迁移移民开垦荒地,后来干脆成立了双辽省。北四旗除了部分牧区之外,其他的大批土地都很适合耕种,原本的蒙古牧民有的开始半耕半牧,有的干脆就成了农民,毕竟放牧真的比种地辛苦。但是随着北四旗的土地开垦,北满州的农牧产品需求又没了保障,大家都种地去了,哪里还有人牧马养牛,又需要羊毛、又需要肉奶的北满州,只能继续向草原深处发展。

    后续的发展并不是果兴阿要攻城掠地,而是纯资本和需求的推动,自然也就平和了许多,不再充斥着刀光剑影。因为只是需求蒙古的农牧产品,并不想对当地进行有效的管制,所以也不用动枪炮,北满州用上了威力巨大但又平和的武器——铁路。铁路开进草原,大家自由买卖,然后装车运走,这是似乎和关内马贩子收马的差别不大,但影响却非常巨大。

    火车是方便快捷的,满洲人不用常年累月的在草原上晃荡,他们只需要用火车运来牧民们需要的盐、茶、布匹,还有好汉们喜欢的烈酒,然后在车站附近摆摊销售,很快就能聚来大量的牧民。三五回就会形成习惯,五六个月车站附近就会形成市场镇甸,用不了多久,牧民们会主动的赶着牛羊马匹来到集市。起初牧民还只懂得交换,久而久之他们便知道,不一定非要换到东西,换回一些花花绿绿的纸票子也是一样,这些纸票子比银子还好,能够换来他们没想要的一切。

    文明之间没有孰优孰劣,但是有工业基础支撑的文明往往有着更加优越的生活条件,而人类都是向往舒适的生活环境的。香烟、烈酒、火柴、肥皂、成衣、鞋袜、煤油灯、电灯、药品,满洲的工业制成品疯狂的席卷了草原,越来越多的人接受了满洲文明。牧民们也不愿意生活在贫苦之中,他们渐渐想做大将军的子民了,而不再是台吉的奴隶。

    农牧产品在车站装车,一天一夜便能运进北满州腹地,专供长春的快车,甚至能让大将军在睡前喝到蒙古姑娘早上才挤出来的牛奶。电报通讯让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商人们可以留在蒙古打理他们的商店,进货出货都可以用电报联络,用火车运输,他们不用再两头奔波。常驻的人口增多,车站附近自然就形成了满洲是村镇,官员和警察等公务人员也随之而来。得民心者得天下,一个个车站串联成了一张大网,当一个个基层行政组织完善之后,土地已经落到了大将军的手中。

    最靠近兴安、双辽两省的锡林郭勒盟第一个沦陷,这里物产丰饶,人民穷苦,又素来不受朝廷待见,正是北满州发展的好方向。当牧民们忙于供应车站的需求,当蒙古少年进入镇上的学堂,台吉们的命令便不如镇长管用了。扎萨克郡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