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九章 半个圣人(第2/3页)  混血八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各国列强虎视耽耽于外,果兴阿、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僧格林沁等群雄并立于内,这个时候的排满反清之举,极有可能是自乱天下、自取其亡。在目睹并亲身经历了太平天国令百姓生灵涂炭、生不如死的惨境之后,曾国藩更断然不愿因一己之荣耀而冒这样的风险。这种谨慎,可以理解成是一种胆小怕事的怯懦,也可以理解成一份怜悯天下的大仁大勇。

    果兴阿曾感叹过中国人酷爱窝里斗,曾国藩不仅也有相同的感慨,而且知道国人在这方面个个都是高手。熟读的曾国藩很清楚盈满则亏的道理,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就在湘军看上去最为鼎盛的时候,恰恰是湘军开始分裂的时候。即便没有果兴阿的大兵压境,南京陷落之后,曾国藩也面临着湘军崩溃的问题。

    眼下曾国藩控制的部队,名义上有三十万之众,但他真正能用得动的,只有不到十二万。而在这十二万中,他当初一手带出来的只有五万,下属的将佐里还有不少是旗人出身。湘军其余的六成兵力,均有不同的派系归属,其中影响力比较大的,就是左宗棠、李鸿章和沈葆桢。其中左宗棠和曾国藩的关系,就非常不怎么样,左宗棠几乎走到哪里,骂曾国藩就骂到哪里。

    左宗棠不论何种场合,见人只说两件事,第一件必是夸耀自己在战场是何等威风勇猛,第二件则必是骂曾国藩是如何的虚伪做作。除了这两样事,绝不提第三个话题。早年间曾国藩对左宗棠还是有提携与帮助的,很多人都想不明白左宗棠为什么对曾国藩那么大意见,这其中自然有两人合伙演戏给朝廷看,让朝廷安心的成分,但是豪迈的左宗棠在性格方面,的确和克己内敛的曾国藩不大合拍。两人有没有演着演着就当真了,还真是件谁也说不准的事情。如果曾国藩真谋反,起兵争夺天下,第一个要平叛的真可能是左宗棠。

    李鸿章到是人前人后的管曾国藩叫着老师,而且如果没有曾国藩的大力援助,李鸿章的淮军也根本搞不起来。但是李鸿章这个人,人品有点问题,曾国藩得势李鸿章必然还是曾国藩的好学生,但若是曾国藩起兵反叛,又遇到了些挫折,李鸿章绝对会站在朝廷一边,坚决镇压曾国藩,连句调停的话都不会说。

    沈葆桢则仗着自己的老丈人是林则徐,打心里不服平民出身的曾国藩。曾国荃围攻南京时,缺粮少银,曾国藩三番五次让沈葆桢送些粮草过去,但沈葆桢就是不理。曾国荃也不是个好鸟,因此在小黑本上记了沈葆桢一笔。攻克南京之后,故意把皖南的广德和宣城放开不守,让太平天国的残部得以进入江西,去祸害一下江西巡抚沈葆桢。这还没有得天下,一群汉人就已经窝里斗的这么热闹了,真要了有了皇帝这个宝座诱惑,估计这个人就先打成一团了。而且除了这帮大爷,两湖还有扣着曾国藩老巢的官文,扬州、镇江有看着大门的富明阿和冯子材,大清的旗人集团里还有僧格林沁等一票主力,东北满洲还盘踞着果兴阿这条恐龙,反清容易,但是再次一统中国可就难了。

    这些还都是外因,曾国藩心里还有一个巨大的内因,他的内心根本就不想反。曾国藩研究了一辈子的“阳明心学”,每日里都沉浸在儒家经典之中,他的心中有着根深蒂固的忠君思想。曾国藩深受晚清理学大师唐鉴的影响,起兵的目的相当明确:就是保卫名教,保卫大清朝廷。其个人追求是做一个中兴之臣,封侯拜相,光宗耀祖。曾国藩深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浸染,他学习孜孜不倦,苦读日夜不息,尤其在京参加朝考进入庶常馆学习后,“日以读书为业”。勤于求教,不耻下问,博览历史,重视理学,还读了大量的诗词古文,才华横溢,满腹经纶。由于他博览群书,涉猎文献,所以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的独特观点:即要统治者“内贤外王”,自如地运用儒法思想治理天下。他推崇程朱理学,曾提出治理天下的办法,涉及吏治于廉洁、选材与用材、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