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百零三章 阿思本舰队(第2/3页)  混血八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舰队回来。但历史好像就是个怪圈,果兴阿怎么搅局,也没法避免一些必然发生的事情,赫德在英国找的采购人还是李泰国,李泰国找的舰队司令也依旧是阿思本。

    大清加了价码,货自然就和历史上不一样了,不再是八艘中等小船,而是一批大家伙。七艘主力战列舰,最大的中国号,排水量达到了八千吨,最小的厦门号也达到了六千五百吨。而且还有四千吨左右的巡洋舰五艘,二千吨到三千吨的驱逐舰五艘,百吨单位的炮艇三艘,补给舰三艘。这样一支舰队,别说出现在亚洲,在欧洲也是有一定地位的了。不过因为东西加了,工时自然也就加了,所以足足比历史上快一年,才到达天津大沽口。军舰到达前一年,大清的内部就为了这支庞大的舰队闹的不可开交,除了果兴阿没搀和,但凡说的上话的,全都出来露了一脸。

    第一个跳出来的就是曾国藩,曾国藩集团是除了果兴阿之外,大清眼下最大的实力派。对控制这支新式舰队,曾国藩翘企之至。曾国藩除了依靠本集团的实力地位外,还运用了一些小手腕,想与奕欣和老恩主肃顺斗斗法。曾国藩从一开始就坚持三条对该舰队的期望,其一:轮船驶至安庆、汉口,其二:配用楚军水师之勇丁,其三,有关事宜由“臣与李鸿章商定”。曾国藩的三点期望都是有很大目的性的,第一条驶至汉口是假,但汉口在曾国藩的实力范围却是真,他想借助舰队驶至汉口,对奕欣和洋人来一个既成事实,把舰队的控制权纳为己有。后两点中,也有含糊其词、欺上瞒下的意思。总之就是准备把该舰队收归己有,“称霸”一方。

    有果兴阿这个前车之鉴在,奕欣和肃顺天天都在防备着地方实力派尾大不掉,自然反对舰队上驶至安庆。他们准备要求该舰队驻守在上海,用于袭击南京之用。而曾国藩硬说“用之于江面”,“所部兵丁并非生长海上,势不能于重洋用武,不敢不据陈奏。”当然一代大儒曾国藩打了自己的脸,他可是从同治元年起就强调“皖、吴官军之单薄,在陆而不在水,金陵发逆之横行,亦在陆而不在水”,以后又不断重复此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曾国藩为了能够得到该舰队已不乏掩耳盗铃之拙。但是已经开始准备削弱湘军的一亲一贵,对此事可不会再松口,湘军已经太强了,再有了这样的舰队,只怕比果兴阿还麻烦。

    另外一股势力是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淮军一方,李鸿章率淮军抵沪后,与上海的买办官绅结合,羽翼渐丰,上海相对优势的条件让他颇为踌躇。从筹购该舰队起,上海就处于近水楼台的地位。而且最重要的是李鸿章掌握了上海这个财赋重镇,并同曾国藩联系密切,结成“湘淮一家”式的联盟,上海当时号称“月收百万”,仅海关税收就占全国海关税收的一半以上。富家翁李鸿章,没敢明着要,但心里也有一副小算盘。

    奕欣和肃顺也很想把这支舰队控制在朝廷的手里,朝廷买舰队的核心目的是制衡果兴阿,如果把舰队放在遥远的江南,实在不符合朝廷的利益诉求。然而“周室式微,诸侯称霸”,朝廷需要借曾国藩的势,用李鸿章的钱,不能和他俩闹僵了。所以朝廷选出来的舰队指挥官崇厚,连个发言的机会都没有。不过朝廷也有朝廷的优势,毕竟大义名分在手,而且朝廷还可以挑动李鸿章和曾国藩内耗。不过奕欣、肃顺、曾国藩、李鸿章都没有想到,争夺舰队控制权的,不止有他们三股势力,还有一股更大的英国人。

    阿思本舰队本来应该驻泊的地方应该是上海,但是因为阿思本和博敦怄气,居然一口气给开到了大沽口来。博敦的买赠舰队有七千吨级的战列舰两艘,四千吨左右的巡洋舰六艘,两千吨级的驱逐舰八艘,补给舰四艘。靠着博敦一共才四百来人的留学团队肯定是弄不回来,而且他这四百人里三分之二都是纯科学类留学生,根本就不会开船。两支舰队一起返航,就是因为英国佬为了节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