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四十七章 要回去了(第2/3页)  混血八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马屁。至于她的谥号,则是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皇后谥号,省略掉废话,就是孝钦显皇后。孝字是大清的历代皇后谥号里通用的,如孝庄、孝贞等等。显字则是咸丰的谥号,咸丰是显皇帝,所以慈禧都是显皇后。所以对慈禧盖棺定论的,实际就是这个“钦”字。

    在谥法里,威仪悉备曰钦;敬事节用曰钦;克慎成宪曰钦;肃敬而承上曰钦;夙夜祗畏曰钦;敬慎万几曰钦;神明俨翼曰钦;小心励翼曰钦;寅恭供职曰钦,至于慈禧是属于那种“钦”就不得而知了。

    九月初四日,八大臣有鼓捣出来了一道上谕:“端华调补工部尚书,并补授步军统领,行在步军统领,亦着端华暂行署理”。这本身就是自己封自己的官,目的是为了将兵权抓在手里,原本步军统领衙门也就在端华的手里。

    不过肃顺的意思尚不止于此,他还想籍此向两宫皇太后表功。因此第二天在与两宫太后“见面”时,他和载垣、端华二人奏称,自己三人现在所兼领的差使实在太多,简直就是日理万机,忙不过来,恳请皇太后将自己三人的部分兼职“酌量改派”。这是一招以退为进,他刚给慈禧和慈安上了徽号,两宫也该懂规矩,回敬一下。三人都表示日理万机了,太后是不是要下诏公开表扬他们三个一下,然后再肯定一下三人自入受顾命以来的工作。

    莫说他们刚刚给太后上了徽号,就是按照从前皇帝处理类似问题的惯例,皇太后也该让他们拟发一道上谕,对他们三人大加表扬和肯定,不仅要“温旨慰留”,而且上谕的末尾一定还会加上这样一句语气坚决的话:“载垣、端华、肃顺等毋庸固辞”。上谕煌煌,布告天下,这样一来,天下臣民莫不知皇太后对顾命八臣信任甚深,倚重甚深。如此则既不会再有人再说他们八位揽权,更多少可以向外界厘清关于皇太后与顾命八臣不和的“传言”了。

    不过这个时候慈禧太后正和六爷玩剪纸玩得正嗨,哪里肯把兵权留给他们。当即来了一招将计就计,装作“不懂规矩”,不按套路出牌,一点都不跟他们三个“客气”,马上“着照所请”,面谕“载垣著开銮仪卫、上虞备用处事务;端华著开步军统领缺;肃顺著开管理理藩院并向导处事务;”,一下子就把肃顺给弄不会玩了。

    这三个职位可不是小事,肃顺等人可不能轻易放手,要是恭亲王在里面做一点手脚,那可是塌天大祸。其中步军统领下面管辖两镇总兵,正如雍正年间的隆科多所言,“一呼即可集两万兵”,担负保卫京城的重任,是极重要的兵权,这也正是肃顺三人为什么要自己给封自己这个官的缘故。现在没了这份兵权,顾命八臣就成了真正的赤手空拳,万一有个闪失,他们就惟有傻呵呵的任人宰割了。

    銮仪卫掌管皇帝的仪仗车驾,一旦发生政变,如果能将銮仪卫抓在手里,就能摆得住场面,示臣工以“天命”所在,自己处于“正统”的一方,对方则理所当然的成了“叛逆”。

    管理理藩院事务,则是专门负责与蒙古王公打交道。在大清的朝廷里,蒙古王公对朝廷的影响非常大,如果当政者没有蒙古王公的支持,简直就是一件不可想象的事情。握着这个职位,虽然不能直接从蒙古调兵,但也算是有一个强援在手。

    向导处则是专门负责皇帝出巡时“打前站”的工作,没有了这个差使,回銮时护送梓宫在后的肃顺就成了睁眼瞎,对于北京和其他的地方的局势,将懵然不知。

    八大臣还没商量好该怎么应对,对于这三个职位就有了安排,一下子就让八大臣安心了下来。步军统领衙门的差事虽然归了瑞常,但是行在步军统领依旧是端华。瑞常是蒙古镶红旗出身,但走的是科甲正途,虽然有点脾气但是文人一个。而且行在的兵权依旧在端华手里,所以八大臣就天真的以为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