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四十三章 搁车(第2/3页)  混血八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同情,因为谁都看见了肃顺是如何跋扈不臣的,是如何欺负深宫中的孤儿寡母的。

    两宫太后在批驳董元醇的上谕上用印的时候,东太后仅是唉声叹气而已。西太后则咬碎银牙,狠狠的按了一下,差点把纸给压破了。抬头看着咸丰留下的“戒急用忍”的匾额,西太后久久不能释怀。她这次忍了,但是忍字头上一把刀,忍的滋味实在是太难受了。

    肃顺看上去是赢了,实际上却亲手敲响了自己的丧钟。“见面”时的咆哮,把原本倾向于他的两宫太后,都给气到了恭亲王一边。后面的“搁车”,更是把八大臣与两宫之间的矛盾公开化,让自己人心尽失,更让西太后对他起了杀心。

    肃顺之所以失败,也可以说恰恰是因为他不会运用这个忍字的缘故,他既无法忍耐,也不能做到绝对残忍。他“搁车”的这个举措其实也是一把极其狠毒、极其厉害的双刃剑,西太后躲过去了,他却因此而受到十分沉重的伤害——尽管当时表面上看起来他是成功了,其实他是在“找死”。试想如果没有发生“搁车”这样严重的事件,则无论他与太后的关系决裂到何种程度,哪怕他曾在殿庭之上“毫无人臣之礼”的“公然咆哮”,都绝对不至于会掉脑袋。因为那毕竟都是在极其机密的场合,“究非臣民所共见共闻”,既无“实迹宣扬余外”,也没有造成恶劣的影响,也就易于为人所见谅了。

    在原本的历史上,后来在同治四年慈禧太后打击恭亲王时,就曾亲笔写了一道上谕指责恭王“妄自尊大,诸多狂傲”,“每日召见,趾高气扬”,“召见之时,言语之间,许多取巧,满口胡谈乱道”等等。宗室里面的大侠,恭亲王的五哥惇亲王奕誴,针对这些指责在给皇太后上的奏折中,就曾以“究非臣民所共见共闻”一语来替他辩护开脱,然后就取得了成功。两人相争于暗室,又没别人看见,你非要用这个治人的罪,可是有陷害嫌疑的。正是因为这个理由,慈禧不得不再次吃了五爷的哑巴亏,让五爷成功保住了六爷。

    垂帘听政本身就不合清朝的“祖宗家法”,而且违背了咸丰皇帝的临终遗命,其法理基础十分薄弱,细论起来,肃顺等人还是站在有理有利一边的。如此则即使日后成了败寇,也必然能获得朝臣派很大的同情,起码论罪之时,无论如何也罪不至死。现在他不计后果的搞出了这样一个令朝野震惊的事件,在皇权不振的明朝或许无所谓,在清朝则已形同公然造反,为开国二百年来所无,不但让“天下臣民共见共闻”,而且足以让“天下臣民共愤共弃”。毕竟欺负皇帝是英雄,欺负孤儿寡妇可就是混蛋了。

    但载垣、端华、肃顺等“诸公”,此时却显然没有意识到自己成了天下公认的混蛋。他们只看到自己罢工一天之后,两宫太后终于服软了,在那道“痛驳”的旨稿上痛快的盖了图章,并发交下来。八大臣以为他们胜利了,以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人来挑战他们的绝对权威了,于是他们的“笑声响彻远近”,沉浸在一片胜利的喜悦之中。他们全然不知,两个服软的人看向军机处方向的眼神里全是杀意,真正的危险正在向他们步步紧逼。

    而且因为这次激烈的冲突,肃顺还得出了一个脑回路非常清奇的结论,两宫太后与六爷奕欣并没有勾结,七爷奕譞是喝多了胡说八道。他也是有理有据,如果两宫与六爷有勾结,断然不会傻乎乎的拿董元醇的奏折说事,反而会大力安抚八大臣。因为奕欣和他的势力都远在北京,两宫太后这个时候拿董元醇的奏折出来和八大臣对刚,根本占不到半点便宜,反而还会暴露自己的意图。她们肯定会等到回北京再闹,到时候就可以借助奕欣的势力来和八大臣博弈。起码在北京的时候,有奕欣的人马帮着两宫说话,而且八大臣是绝对不敢“搁车”的。八大臣要是在北京“搁车”,奕欣派系的人马瞬间就能接管军机处,夺取八大臣的大权。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