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五十一章 防御思想(第2/3页)  混血八旗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不是确切的战斗方略。防御思想大体三种:即前沿防御、纵深防御和弹性防御。前沿防御的特点是拒敌于外,重兵云集前沿,不过可能导致后方可能极度空虚,例如明朝的长城防线。优点无需多言,起码可以拒敌于国门之外,减少自身损失,方便大军在外围展开会战。但其也有着致命的弱点,漫长的防线上,只要被撕开一个口子,就可能演变出灾难性后果。如果选择前沿防御,一般都会有个不可割舍的战略、战术利益,一旦放弃前沿防御便会陷入极端被动的局面。比如僧格林沁防守天津,就必须在前沿完成防御,不然敌人就直接兵临北京城下了。一般只有实力强悍的一方,出一对于对己方实力的自信,才会首选前沿防御。当然如果是僧格林沁并不是这种,他是背水一战,不这么打也不行。原因非常简单,清军缺乏纵深,已经无路可退。

    纵深防御的意图则是最大限度地增加敌军占领和推进的困难,从而消耗敌人的锐气,以纵深来达到疲劳敌军的目的。不过纵深防御是一种最无奈的选择,是以空间换时间,这种打法很容易把自己的防区打成一个破瓦窑。选择纵深防御往往是无奈之举,虽然有可能最终击败敌军,但其惨烈程度往往最终得到的也只是一片亟待修复的废墟,所以纵深防御即便成功也通常损失惨重。僧格林沁从天津一路打到北京,也可以理解为一种纵深防御,如果他连北京城也可以扔了的话,觉得可以耗死联军。不过要付出的代价也是显而易见,圆明园要烧一烧,紫禁城估计也要点一把火,沿途的老百姓也要倒大霉。

    弹性防御究其实质,其实是纵深防御和前沿防御相辅相成的混合防御模式。其意图是在一定的弹性空间里,依托后方的物资与人员支撑,于运动中扑捉战机,并最终击败入侵敌人的战略思想。弹性防御既可以是战略上的,也可以是战术上的。果兴阿从天津开始,一路不断的消磨联军力量,就是一种弹性防御,不过与果兴阿配合的僧格林沁等部清军,实在是太过失败,导致整个防御进程也非常的失败。战术上则可以应用在阵地防守上,主力坚守主阵地,其他各部灵活机动,将敌军所死在阵地之内。守军可以在内线集中相对优势的兵力,逐个击破敌人几个并进的集群,也可以凭对地形的熟悉,隐伏一定兵力,或派出一支部队迂回于敌军的侧后,配合正面的大部队同时前后夹击。还可以作大幅度的退却,拉长敌军的阵线然后再加以袭击,削弱敌军整体战斗力,然后集中兵力进行决战。

    三种防御思想相辅相成,其实是可以互相转换的。如果敌军成功突破前沿防御,而己方无法堵截缺口,就可能导致防线的全线崩溃。所以当前沿防御失败时,弹性防御则成为必然选择,而纵深防御则是连弹性防御都失败后的最后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僧格林沁和果兴阿就把这三种思路都用了个便,先是僧格林沁在天津前沿防御,然后从天津到通州,两部一起进行弹性防御,最后僧格林沁所部清军大败,只能退到北京城下进行纵深防御。当然因为僧格林沁所部一败再败,三种防御其实已经全部失败,果兴阿也只能成为了看园子的保安队长。

    因为果兴阿担心联军主力全部压过来,固安军会陷入和联军拼消耗的决战,所以他命令各部一律采取阵地弹性防御。不计一园一地的得失,利用三山五园周边巨大的纵深空间,与联军拉开了打。在运动中消耗联军有生力量,直到把联军的补给线拖垮,把联军的主力消耗殆尽,再进行最后的决战。

    毕云涛正是秉承了果兴阿的这一思想,而且还进行了该思想的中国传统化革新。他在自己一团的防御的万泉河、海淀镇、畅春园一线,设置了几个防御要点,然后其他的部队全部在简易阵地内灵活机动,形成了一个以防御要点为阵眼的巨型八卦阵。机动部队按照阵法运行运动,英军攻击部队仅仅能占领部分建议阵地,然后便陷入了八卦阵中。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