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八十八章 朱元璋的坚持(第1/2页)  大明军侯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这是朱允炆的心病,也是黄子澄齐泰等人的心病,因为在他们的理想大明之中,当时不应该出现这种有不可控因素,尤其这因素的杀伤力还异常巨大,简直是最糟糕的一件事了。

    他们的想法是大明将来儒风盛行,天下和睦,以文治国守天下,要不得这些打打杀杀的刀兵,跟朱允炆最核心的观念完全相驳。

    这一点其实就连朱元璋都没有察觉到,他以为皇长孙有儒家大学教育,会是一个仁德谦厚的君主。

    可是他万万没想到朱允炆会受儒家影响那般沉重,比他的父亲懿文太子朱标都要更深一层,简直是为文道而昌,心里对武人相当的反感。

    可朱允炆是聪明人啊,他自然清楚自己那杀戮半生,从刀山血海中厮杀到如今帝王大位的皇爷爷本身就是一个武人,所以根本就不敢表现出这样的情绪来。

    洪武洪武,洪大伟业的强盛武力,年号之中不无彰显武力之意,更有相当的豪杰之气,能有这样年号的皇帝岂能不是一个崇尚武力之人。

    朱允炆心里自然明白这一点,所以他的那点小九九早就埋藏的极深极深,除非等到朱元璋归天,他登基大宝的那一刻以后,不然他是半点都不会泄露出来的。

    因为如果让朱元璋知道了这一点,哪怕他再让人满意,朱元璋也绝对不会希望大明出现一个完完全全的文皇帝。

    要知道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断断不可全文亦或全武,不然便是在为国家取灭亡之路,是国之罪人。

    就算朱元璋是武人出身,心里难免有些偏颇,却也不敢走那样一条黑的道路。

    而朱允炆的内心恰恰是全文之道的推崇者,这已经是触碰到了朱元璋最根本的底线。

    文主政,武主战。

    文官负责大明运作,武官负责护卫大明太平,这两者谁都不能缺也谁都不能独大,不然就是让国家走上了偏路,是取死之道。

    没有文人,光靠武人只知道打打杀杀,他们哪里会懂得治理国家,大明迟早会死在征伐的道路上。

    没有武人,光靠文人只知道勾心斗角,他们根本不会临敌作战,如有外邦入侵,难道要这些文人用口舌之利去迎击敌人锋利的长枪吗。

    所以一文一武两者当是相互调和,稍有偏颇倚重没错,但万万不能全赖一系而治国,不然就等着亡国吧。

    然而早就陷入儒道甚深的朱允炆已经出不来了,或者说他根本就没打算出来。

    其本人尚文,其父尚文,其祖父尚武,祖孙三代之间的距离已经注定。

    虽然朱元璋是照着文治培养朱标,可恰恰却没有想到钻牛角尖的是朱允炆,而最合适的继承人朱标却因病逝世。

    如今虽然是子承父位,由朱允炆为大明储君,可朱元璋原本的筹划是一点都没变的。

    这几年的教导可没有要把朱允炆教成一个只会说仁义礼智信的儒生,而是确确实实的在传授帝王之道,讲述他朱元璋自己的心得。

    所谓君临天下,当御万物,万物为数之多;当御万民,万民百姓之众;当御百官,百官心思之广。

    御民,御官,御天下。

    皇帝就是要坐在龙椅上掌握天下,可是这天下之大根本不可能是一个人有独立掌握的能力。

    所以君和民之间便有了官这一阶级,作为两者中间的调度。

    由君御百官,百官治天下万民,便是由君治天下万民。

    如果是一个合格的帝王,能够统率百官无不忠心者,那天下自然安稳昌盛,百姓平和蒸蒸日上。

    如若君无能,无法统御百官,乃至被百官所掣肘,这便不能治天下万民,自然就会出现不和谐的一幕,也会损害国运。

    而在朱元璋看来,现在大明的继任者最缺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