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15(第2/4页)  平淡为官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欢迎的,因为他很容易就能被大家所接受,而世界名著,看得人就很少,即便看,也大多都是被老师和家长逼迫,真正用心去看,将其中的故事看透,恐怕许多一点年纪和历练才可以。

    而如今的宋朝,许多报纸的书写方式依旧是用文言文的方式,尤其是一些文学读物,更是通篇的文言文,即便是初中毕业的学生,你也很难看懂,因为在文言文里,就会出现很多平常生活中不太用到的词语,这对于知识的传播,文化的普及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障碍,不信拿出一张旧中国的报纸看看,你就会知道,这其中所记载的东西到底有多么的难懂。

    因此普及简体字和白话文,是徐清在文化界力推的两件事情,尤其是在传播性的报纸上,不能像文学报纸一样,尽讲一些老百姓听不懂的话,这实在是难以阅读,就像在古代,大部分人都知道三国,水浒等名著,但他们可不是通过阅读文章知道这些故事的,毕竟在古代中国,即便是文化高峰的宋朝,识字率也不过才三成而已,大部分人是不识字的,这些人认识名著最重要的办法就是地方戏曲以及评书,还有人画和布偶戏之类的传统艺术。

    这也是为什么《红楼梦》在民间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远远不如另外三者的缘故,因为文学性太高,同时故事发生在一个世家大族的世界里,普通百姓很难引起共鸣,之所以如今我们觉得红楼梦要比其他三者好,一来是如今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了,生活水平也有所提升,自然看懂红楼梦的人也越来越多,对于其中的故事也越来越感兴趣。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红楼梦》在它诞生之后,大部分看得人是那些文人雅士,而他们掌握着一个国家的话语权,普通老百姓对三国,水浒,西游的褒奖是很难被记录下来,为人们所传颂的,但《红楼梦》不一样,这些知识分子对于红楼的赞誉,都会通过各种笔记和文章记录下来,流传后世,在话语权的推波助澜下,《红楼梦》无疑是脱离民众的文学,但最终他却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首,不得不是有一定原因的。

    但这些东西在民间是很难传播的,文言文的存在,确实是极大的阻碍了民间知识的传播,这无疑是一个事实,中国之所以会诞生文言文,是因为在古代的时候,尚且还没有纸,人们只能把自己想要书写的内容写在动物的甲壳上,字数当然不能太多,所以一句话就只能写的非常简单。

    到后来开始有了竹简和丝帛,但竹简非常沉重,若是带的太多,就必须要用牛马才能拉动,而一片竹简上最多也就只能写二十个左右的字,一卷竹简顶多两三百字也就是最大的极限了,而想想看一道德经就是五千字,也就是需要二十个竹简,一个竹简大约半斤左右,一卷道德经也就是十千克,这还只是一书,若是把他变成白话文,那起码得十几万字了,这还是按照最少的来讲,也就是单纯的把道德经翻译成白话文而已,里面语言的内涵,注解都没有,若是加上,则恐怕达到上百万字,这得是几吨重的竹简。

    至于丝帛,在古代是十分昂贵的,大概只有王室或者是封君才能够做得到,且也只能是偶尔用这些丝帛来写,想想看即便是秦始皇,每天批阅奏章也照样是用竹简,而不是丝帛,就知道在那个年代,丝帛到底有多么的珍贵,在这种艰难的环境下,人们写字自然只能越写越少,以期待在同样的地方,可以记载更多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化可以尽可能的传播。

    在当时,文言文的出现,无疑使得知识的传播更加方便,这是因为载体的缘故,就像后世的电报机一样,刚刚出现的时候,每一个字都需要很高的价格才能发送,民间为了用最少的字传递更多的信息,就只能使用文言文的方式来打电报,有的时候六七个字就是一个一件事,比如母亲生重病,希望远方的家人赶快回来,就会打“母危速归”这四个字来代表大致的内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