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九章 片言碎语晓生平(第1/2页)  且止风雪承欢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国人讲究落叶归根,即使是漂洋过海异国他乡,也得越过重重阻碍魂归故里。这,是一种情怀!

    爷爷今且沉眠棺木,已近三载。但未曾远离故土,便无落叶归根之说。至于漫漫人生路,语不尽然。

    爷爷姓吴,名字还是从户口簿里看到的,字面意思看,寄予着成为善良之人的期望;至于出生年月,你是别想从他那里问出所以然来,因为他出生时正值北洋军阀即将覆灭时期,人心惶惶的年代,谁还记得这个呢。

    爷爷祖上不详。从小每逢清明等需要扫墓时节,爸爸都会给太奶奶和太爷爷封两包纸钱,顺便插根蜡烛烧炷香。至于他们埋在奶奶的哪个方位,我丝毫不知,每次都是我爸爸去上坟。这些都是小时候的记忆了。

    只听爷爷说起过,太奶奶寿命很长,活了将近九十三岁。太爷爷好像先行去了几年,据传,其魂魄曾找过各路神明请求指点,最后如愿以偿做了个小仙。当然,不科学之事还是少信为妙,虽然家堂处供放的卷轴里,神明首位下确实有太爷爷画像。至于其他,我脑子里暂时搜索不到蛛丝马迹。这个吴氏祖上究竟何许人也,就更不得知了。

    爷爷是土生土长的农民,是大山的子孙!这点是毋庸置疑的。

    此次返校,临走前问过妈妈关于爷爷老屋的来历。从妈妈的话里,我大概知道了些。

    据说爷爷是给别人家干活的人的儿子,也就是说太奶奶他们曾给大户人家做过仆人。也确实极有可能,毕竟那会儿还是个水深火热的旧时代,等共产党成立到十多年抗战,再到打倒地主,已是数十载光阴荏苒……

    爷爷兄妹众多,共五个兄弟两个姐妹。他在弟兄里面排行老二,大姑婆是他大姐,二姑婆则叫他二哥。爷爷是众弟兄里面,在尘世漂泊沉浮时间最长的一个,其他弟兄们老早就相继离开了人世,独留下爷爷一人,承受着村里老人一个个逝去的悲痛凄凉与无奈,直到终于挨到他了。

    爷爷并不是从小就在现在的宅子居住的。那座随他一同破败裂缝的老屋,屋顶雨淋日晒的长苔藓的黑瓦,檩上烟火熏燎掉黑尘串的椽木,支撑檩子的屋里屋外被虫子吃的洞迹斑斑的粗木柱子,无一不是被他从另一处高山上撤迁下来的。这之外,也包括他和奶奶。

    爷爷的老家在现在的舅爷家那个村里,在一处还算平缓处盖间屋子偏居一隅,勉强地过日子。

    村子所在地,位于连绵起伏的山的一侧。此处山势较陡些,可以安家的地带稀缺,饮水亦是不便。一股透心凉的山溪,由两座青山夹缝里涌出,在山腰山脉连接处聚成一汪清泉,不分冬夏潺潺流淌。但因村民都落户在山的高处,离山涧清泉也有些距离,因而吃水颇费些气力。最糟糕的是,山脚下马路虽大道畅通,下趟山却要来回绕过好多弯,很是不容易。

    饮水不便,交通不便,在当时来说可能没多大影响。现在就当前位置来看,半山腰也算得上山脚下了,吃水问题早已得到解决,交通也方便的多。远观老家的山路,通向山脚的,如今确实是可以通车的平滑的水泥路了。奈何山势崎岖,七拐八拐地绕弯,坐在车里看开车的人谨慎地拧方向盘,我这没多大大勇气的人总免不了胆战心惊大气也不敢出……

    由此看来,不得不佩服爷爷当初的选择跟远见。翻山越岭、不顾艰辛地将撤下的木头青瓦,于另一处天地重新搭建。

    还有他的弟兄们,也都来到了现在的村子安家落户,昔日寥寥无几的人家,一个个搬来后才有了今天枝繁叶茂欢乐热闹的景象。

    根据我妈所说,我爷爷也替人做过活,后来又在合作社待过。但令我百般费解的是,爷爷貌似还去参过军。小时候有没有问倒忘了,现在怎么也不清楚那是什么时候的事,又去过哪里,是不是跟日本鬼子碰过火,还是跟当地的回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