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四十九章 电影市场(第1/2页)  我的娱乐征途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而《逃学威龙》,竟然也有一千五百多万票房,超过了预售票房。

    当李大龙从卓远航那里接过第一日的票房数据,很是意外,这个世界比原时空更加繁荣,看来不假。

    《一路风华》和《执法者》加起来近三亿票房,其它几部加起来,也超过一亿。再加上一些还未下映的影片,一个五一小长假,一日的票房产量居然有四亿多近五亿!堪称恐怖!

    就是不知道这是已成常态还是虚假繁荣?

    从他查到的资料看,国内的屏幕数量,已经达到六万块,远超灯塔国的五万块。

    但是与之相反,北美本土票房,已经突破千亿大关(rmb),国内的才堪堪六百亿,屏幕利用率远远不及。

    另外,无论是北美还是国内,一个共同的现象就是,屏幕建设的数量越多,利用率就越低,大家的屏幕增加数量,都已经大大变缓甚至停滞。

    电影市场的增长与发展,已经不是靠屏幕的数量扩充可以提升,而是在于市场本身的开发程度。

    像国内,看电影都是一窝蜂集中在一起,即使这样,也从来没听说想看一部电影会买不到票的,很明显市场的限制并不是影院规模的问题。

    而平常时期,大把闲置的影院,需要巨额的费用来维护,不亏才怪。

    而且电影院很难开发多功能性增加利用率,除了看电影,你几乎想不到其它平民化的使用功能,唯一的出路,大概就只剩下资源的整合,增加利用率。

    这些都不是李大龙操心的事,他更关心的,是票房分账问题。

    国内很多地方,都习惯借鉴外国的成功模式,尤其是在企业管理以及金融方面,毕竟他们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成熟的模式。

    这个世界的票房分账也是一样,和北美市场一样采用阶梯式分账,只是比例有所不同而已。

    现在的国内,扣除税收和电影专项基金之后,制片方第一周能分70%的票房,第二周60%,第三周50%,第四周40%,第五周以后维持在30%。

    而制片方拿到的票房,是包括发行方的发行费用的,至于他们之间有什么协议,影院就不管了,他安心数自己的钱。

    当然,影院拿到的钱,也要和院线分成。但是院线只占很小的一部分分成,况且很多院线本身就是和影院同一个公司的,都是自己的钱。

    李大龙对这种分账方式,明显更喜欢啊!综合起来,影院那边能分到40%~45%的票房,而自己这边,能拿到的票房分账高达55%~60%!

    而且,这个世界资金回笼更快,电影上映第一个月,影院就必须把前半个月的票房统计,同时将分账打给制片方,并且以后每个月统计一次。

    这一点,李大龙更喜欢了。

    “看来我们的电影还是很受欢迎的,反馈的口碑也很不错。”

    第一天的票房虽然和前面几部天差地别,不过,卓远航还是比较满意的,超出预售票房就是一个意外惊喜,总算给前期的不利状况带来了点安慰。

    更何况,又不是所有预订票房的,都会在第一天就买票看电影,未来还有成长性。

    再看看另外两部港产片,才堪堪几百万的票房,又一次北上失利。

    卓远航很庆幸自己不在这一行列,说起来,《逃学威龙》也是一部原汁原味的港产片,只不过是在内地制作的而已,至于谁是骨谁是皮,就很难分得清了。

    “慢慢等,现在才刚刚开始而已。华益的《一路风华》我看了下,比我们的《逃学威龙》差远了,拿下这支最大的拦路虎,就是我们策马奔腾的时候。”

    看过同为喜剧片的《一路风华》,李大龙更有信心了,他现在深深感受到,什么叫来自同行的衬托,什么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