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章 序言—禅教兴衰(第1/2页)  羽化浮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达摩祖师将佛教禅宗传入我中原之后,佛教在我中原广为传播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相传达摩祖师身怀七十二项武学绝技,自登临中原之后,不仅在各地广传佛法,而且广收门徒,将这七十二项绝技传于中原百姓。一时间拜师求学之人接踵而至,纷纷投入达摩祖师门下,禅宗教众得以日益壮大起来。而后达摩祖师在中原开宗立派,创立“达摩派”于菩提寺中,成为中原佛教门派的开山之祖。

    后来达摩祖师从众多徒弟之中精挑细选出资质甚佳的七十二大门徒,将这七十二项武学绝技分别精心传授。这些门徒学成之后分散于中原各地,亦是开宗收徒,自立门派。近百年来,各门派不断将各自所习武学绝技研究改进,取长补短,形成极具特色的独门武学,亦将佛法禅宗传播于中原大地,使得禅宗佛教开始在中原大地盛行起来,故后来有天下武功源于菩提之说。

    此后这佛教禅宗在中原大地之上逐渐兴盛起来,不但百姓信奉膜拜,而且也得到某些君主帝王的推崇,但作为中原本土宗教的道教,对这外来的宗教却并未心悦诚服。因为佛教的盛行不但影响了世人对道教的信仰,而且在佛教的教义传播之下,时常有道教门人脱离道教另投入佛教门下,这更是让诸多道教门派心生不满,因而与这佛教时常产生冲突和争辩,史上如:

    西晋时,佛教和尚帛远和天师道王浮二人辩两教之邪正,王孚作《老子化胡经》,证明佛本因道而生,引起道佛之间的激烈冲突。

    南朝宋齐交替之际的道士顾欢作《夷夏论》,阐明佛教乃夷狄之教,夷狄胡人文化低落不及华夏,中原之人不当信从。而明僧绍著《正二教论》、慧通和尚著《驳顾道士夷夏论》以辟之。

    北周时期甄鸾的《笑道论》和道安的《二教论》,揭示道教典籍庞杂无章,并照搬掺杂大量佛教的内容。

    而道佛之间不仅仅只是在理论之上互相排斥、诋毁,更因为当朝帝王对佛道两教的好恶亲仇,以及在政权、财政上的诸多考虑,从而产生刀兵相见、血流成河的灭佛事件,以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的规模最为声势浩大。

    这两次灭佛事件造成寺院庙宇大量破坏损毁,佛门中僧尼从业数量急剧减少,虽说并未动摇佛教在中原大地的根基,但是却对佛教的发展传播产生了重创。

    从此佛教沙门开始一蹶不振,直至大唐太宗皇帝即位之时,国力达到鼎盛,疆域广阔,四海臣服,朝廷钱粮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太宗皇帝胸襟宽广,大开方便之门,允许外来宗教进驻中原传教,为佛教的再次兴起奠定了基础。适逢玄奘法师西行取回佛经六百余部,需要大量的译经工作,得到太宗皇帝的大力支持号召,广招海内外高僧共同译经,使佛教再次得到朝廷和百姓的重视,并得到再次发展传播的机会。

    但唐朝李姓皇帝向来以老子后裔自居,对道教以特殊礼遇,太宗更是明诏道教居于佛教之上,因此道教在唐朝的各个宗教之中仍然处于最高的地位。

    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排斥与李唐有关的一切事物,包括宗教。把太宗皇帝的“道先佛后”改为“儒道并重”,然后又宣布”自今以后,释教宜在道教之上”,大大提升了佛教的地位。并开始广建佛寺庙宇,大力支持译经事业,僧尼数量急剧增加,佛教的地位和信仰在此时达到鼎盛时期。

    随着大唐盛世佛教的再次兴盛,有些佛学门派久居繁华之地,被世俗之风侵染过重,骄奢淫逸之风又蔓延流行起来,开始注重起寺院庙宇的排场规模、格局装饰,甚至接受爵位,蓄养家奴,腐化之风日盛。还有些佛教宗派嫌这佛门戒律太多,不得自由,也开始脱离佛门管制,逐渐向世俗武林门派转化。

    菩提寺掌门吸取了前两次朝廷大规模灭佛的教训,避免再次兴盛起来的佛教再遭厄运,稳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