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终回泰山(第1/2页)  三国之诸葛天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从蔡邕同意和诸葛亮一同回去泰山之后,两队人马便合二为一,转道兖州,直奔泰山郡而去。

    马车的车轮一圈圈缓慢而稳定地向前滚去,如同时间的年轮,随着马车摇晃的声音,吱呀吱呀地经过,却从不回头。

    上次从泰山郡出发去琅琊郡之时,诸葛亮才一岁多,如今时光一恍,已是过去了半年之多。虽然诸葛亮以前也没得到过多少父爱母爱,但说实在话,不想父母那是骗人的。

    有父母在的地方,才是家。

    蔡邕的一家人,是早已习惯风餐露宿,逃亡的日子,诸葛亮也曾戎马半生,对于长期在外生活,也能容忍。但如果有了回泰山的盼头,众人不由便有了希望,有了期待。

    生活也不再迷茫,漫无目标了。

    朝着泰山郡,前进,前进。回家,回家。

    车队又陆陆续续走了半个来月,总算是到达了泰山郡城。

    诸葛亮带蔡邕一行人来到泰山郡丞府后,便解散下人先自行安置,并吩咐家里的下人带领蔡邕的家眷进府内的内院、客房等,优先安排下榻住宿各事。

    诸葛亮亲自带蔡邕到府里最好的客人厢房,待下人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并且看过的确并无不妥。

    “老师,如今总算是回到泰山了,府里太小,还请老师暂且将就些许时日,不要见外,权且自己家里便是了,只是寒舍简陋,让老师受委屈了。待休息歇好了,学生再领家父前来拜见,共商重行拜师礼一事。”

    诸葛亮知道一路以来,蔡邕的身体虽说还行,但大家风范早已在风尘仆仆的赶路中,消失遗尽。当前之事,便是先让蔡邕等人歇息一阵子,休养几天,恢复些许气色,再谈其他。

    “若不是阿亮,为师尚且不知流浪至何处,如今叨扰在此,有一处安身,为师已是心满意足了,不敢再多奢求,待过几天,为师歇息调整好了,再亲自去向令尊道谢。至于拜师,为师如今乃是待罪之身,不宜太过于招摇过市,拜师一事从简从易即可。”

    寄人篱下的蔡邕深懂其中滋味,虽暂居之人是自己学生的家,也是心存感恩,不敢过分奢求。况且郡丞府说大可能没有世家豪族大,但说小也不算小,一家人在这里生活,不说生活滋润,至少不用再提心吊胆地奔波逃命了。

    “老师言重了,学生早已将老师当成一家人,当成家中的长辈,一家人不说两家人,还请老师宽心住下,若是有什么需要,可差人知会学生一下,学生必当尽力。”蔡邕客套,言语姿态放得极低,但诸葛亮可不敢真的认为理所当然。再次表达是发自内心邀请蔡邕来家中住宿,并表示会照顾到无微不至,尽心尽力。

    “为师省得,阿亮你如今刚回泰山之家,理应早些去拜见父母,以全团圆之情,无须太过于在意为师,来日方长,既在你家长期留宿,你我师生共秉夜烛,通宵达旦,交谈的日子多着哩。去吧,为师也要先行歇息一会儿了,不用待在为师身边,去拜见你的父母,给你的父母请安吧。”

    年已半百,人情世故如精的蔡邕此时自是不敢留下诸葛亮在自己这边待太久,以免惹来泰山郡丞府真正主人的不快。

    “既如此,老师还请歇息,若有事唤学生便是了。离家近半年多,说实在话,学生还真的挺想父母亲,便不打扰老师了,学生告退。”诸葛亮向蔡邕行了个告退礼,言简意赅地退下,直到转身出了房门,便往父母亲的院子去了。

    “孩儿拜见父亲母亲,向父亲母亲请安,愿父亲母亲龙马精神,笑口常开。”

    诸葛亮风风火火地走进院子内,看到诸葛珪和章氏正在喝茶,彼此说着些贴心体己的话,只好一进屋门,便大声地向父母亲二人问好请安,行了个拜见礼。

    “阿亮,你终于回来了,想死娘亲了。”最先反应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