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七章 明教特使(第1/4页)  秦岭秘事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江湖是个大染缸,江湖是个鱼龙混杂的所在,江湖也是英雄辈出的地方。

    武林是个传奇,武林是各种技艺的角斗场,武林也是随时都可能发生血雨腥风故事的战场。

    武林人士在动,江湖风起云涌、各方人物纷纷登场,一场较量和厮杀难免;武林人士不动,是在酝酿下一次更大的动,天翻地覆、震惊天下的事件已在进行中。

    十月一日这天傍晚,一对人马在山林中快速前行,他们是谁他们要去干什么

    原来这支队伍带队的是白莲教陕西堂堂主杨玉娇,走在队伍中间的正是南海师太,队伍中还有孤独门掌门诸葛汉水,香山派掌门林香玲,林正师兄弟三人,张莲英和七位师妹等。这支队伍整整一百人,是从五百多名武林人士中精挑细选出来的,他们都是武林高手,而且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穿着统一的灰色粗布衣衫,左手手臂上都缠着一条白色蚕丝带。

    天完全黑了,这支分队借着月光爬过一座座山,走过一个个村庄,向南郑县南海附近的龙门垭奔去。这二十多天来,经过派出各方人马打探,大家知道九月九日晚偷袭南海的黑衣人和红衣人就驻扎在龙门垭的一处大宅院里。这支队伍来之前,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为了防止误伤自己人,他们统一了服装和标示,他们养精蓄锐,就是为了今天为死去的同道报仇,铲除危害武林的邪恶分子。

    就在同时间,一支人数很少的武林人士组成的分队也从东向西赶往龙门垭。为首的青年男子正是九月九日在大佛洞坐在舞台座位上的明教特使刘六。

    原来九月九日当夜刘六和手下的弟兄们杀出一条血路向南海东方转移,在路上又遇到金枪门掌门杨照金,两人商量后连夜翻山越岭跑到巴山北麓、米仓山脚下的城固县二里乡躲藏起来。刘六这次带来的弟兄中有一位叫谭福的,谭福有一位做茶叶生意的远方亲戚就住在二里乡的南沙河边。当谭福的亲戚知道来着是明教执法长刘福通的弟弟,明教特使刘六后,非常激动热情,因为这户人家是明教的忠实信徒,是当地明教徒的召集人。

    明教特使刘六,是红巾军首领之一刘福通的亲弟弟,年方二十三岁,在家中排行第六。出生于颍州今安徽阜阳界首市刘肖镇的一个巨富之家。

    介绍刘六,不得不起他大名鼎鼎的哥哥刘福通。刘福通生于公元1321年,从聪明过人,习武学文,青年时任朱皋镇巡检,正直仗义,很有威望。当看到元王朝权臣专权,官贪吏污,不重视汉人,横征暴敛,社会矛盾极其尖锐,百姓怨声载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非常义愤。同时,元王朝钦差贾鲁以修河为名,假公济私因勒刘家珍兽白鹿未逞,改河道,毁刘宅。刘福通于是国仇家恨凝聚于心,对朝廷失望透顶,遂决心造反灭元。恰有韩山童以白莲教主的身份在北方广收门徒,刘福通等被游加入,成为其最早的一批信徒。

    韩山童,赵州栾城今河北栾城人,家里四代信仰白莲教。韩山童成年后一边务农,一边传播白莲教。韩山童和刘福通等鼓吹“弥勒佛下生”、“明王出世”,号召信徒,等待时机,推翻元朝统治。

    至正四年1344五月,大雨二十余日,黄河暴溢,沿河郡邑均遭水灾,给人民带来极大的苦难。由于河水溢入会通运河,威胁两漕盐场,影响到元廷国库收入。至正十一年1351四月,元惠宗任命贾鲁为工部尚书、总治河防使,发汴梁今河南开封、大名今河北大名南等13路15万民工及庐州今安徽合肥等18翼两万军队,开始治理黄河。命中书右丞相脱脱总督治河事物。

    韩山童、刘福通等抓住这一时机,编造“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四处传播;同时在河道中埋设一石人,背刻“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待石人挖出,人心浮动,随于五月初,聚众三千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