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国宝(第1/5页)  龙腾股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最快更新龙腾股海最新章节!

    第一百零一章  禁止出境的国宝

    随州博物馆编钟演奏厅,编钟乐团正在演奏《春江花月夜》、《楚殇》、《欢乐颂》等中外名曲。

    音域宽广,音列充实,音色优美的乐声由古朴而造型独特的编钟发出,仿佛音乐的精灵扇动着五线谱连缀而成的翅膀穿越千年而来,张小山们陶醉在编钟古乐那深沉浑重的低音、圆润淳朴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交响而成的优美旋律中,似乎感受到了上古华夏文明引领一代风骚,笑傲寰宇的  旷世传奇。

    午餐完稍事休息后,美女教授孙艳提议要去领略随州“稀世之珍”的风采。夏军知道她所说的稀世之珍是指1978年在随州出土的曾侯乙编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为战国时曾国遗物,保存完整。出土时曾经用原件举办过一次音乐会,敲响了《东方红》、《楚殇》等曲,震撼世人。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之为“稀世珍宝”。这套编钟是战国早期文物,距今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哪怕在国内用原件演奏,也要由国家特批。

    对教授的要求,夏军当然是无条件满足,但他还是说明了此编钟非彼编钟,乃复制件的情况。孙艳听后,坚持道:“这个情况我也知道,问题是我们无法去欣赏原件的演奏啊,只能欣赏随州本土的艺术家们用复制件进行的演奏了。何况我听说随州博物馆的这套复制件足以乱真,演奏水准也是一流的。”

    众人也附合着纷纷称是。夏军立即行动,动用朋友圈联系上了博物馆的高馆长。高馆长也颇为豪爽,在电话里大声说:“夏总,没有问题,带着你的朋友们尽管来。博物馆今天下午本来就安排有演出,我负责请首席演奏师上台为你们表演就是了!”

    就这样,教授一行和张小山们才欣赏到了一流的编钟演奏。

    舞台大幕落下后,陪同夏军等人观看演出的高馆长主动说:“夏总,等会我请大家近距离了解一下编钟古乐。这套编钟是百分之百按照原件复制的,可以说各方面的感受都和原件是一样的。”

    待其他观众全部离开,高馆长首先邀请夏军的客人同博物馆演奏员合影留念,然后开始讲解。他带着自豪说道:“各位,呈现在大家面前是曾侯乙编钟的现代版,刚才就是它和演奏师们一起让我们欣赏了一场视听盛宴,现在我就给大家详细介绍这套国宝。编钟是我国古代打击乐器,也是象征拥有者权位的礼器,主要流行于商周和春秋战国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编钟风靡一时,和其它乐器如琴、笙、鼓、编磬等成为王室显贵的陪葬重器。这套编钟出自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战国早期曾国的国君,因此被称为曾侯乙编钟。

    我们先看它的结构,这套编钟的钟架高大,由长短不同的两堵立面垂直相交,呈曲尺形的7根彩绘木梁两端以蟠龙纹铜套加固,由6个佩剑武士形铜柱和8根圆柱承托,构成上、中、下三层。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八组:上层3组为钮钟,19件;中层3组为甬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甬钟,12件,另有楚惠王赠送的镈钟1件。最大的1件通高152.3厘米,重203.6公斤;最小的l件通高20.2厘米,重2.4公斤。钟体总重2,567公斤,加上钟架(含挂钩)铜质部分,合计4,421.48公斤。再看编钟上的铭文,钟及架、钩上共有铭文3,755字,内容为编号、记事、标音及乐律理论。铭文多数错金。全部甬钟的记事铭文均为“曾候乙作持”5字,标明钟的制作和享用者是曾侯乙。镈钟的铭文则记载楚王熊章为曾侯乙铸宗彝一事。标音明文标示了钟的悬挂位置或敲击部位及其所发音的名称,它们构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