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单元第三百零八节(第2/5页)  古国物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上反复出现,后来封国渐渐非虚化了,到了清朝封国的象征意义也没有了,因为清朝没有类似秦王c赵王之类的封号,他们的要王号都是什么雍亲王c廉亲王c果郡王之类。所以历史有时候不能划出一个特别清洗的界限,就好比你不能准确的说出人会在那一刻长大,只能说人的成长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按说在一个文明社会,人不应该是一个可以被随意买卖的东西,实际上买卖人口一直存在,就算是在今天都不能保证这种罪恶的交易。从道义上我们都不认为谁比谁的命贱,实际上呢?人的命价就是不一样的,人就是有高低贵贱的,它不会因为你不愿意承认就自动消失。奴隶最早大概是是产生于战争,从前发生战争,大概因为物资短缺。一旦做了俘虏就只有一种结局,就是会杀死。随着物资一点点充裕起来,人们惊奇的发现,把这些人养起来,然后让他们帮助自己干活更划算,起初这看起来是一个双赢的主意,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奴隶的数量越来越大,可能就会引发新的问题。不过作者没有看到过吾国历史上有奴隶造反的记载,这种事大多发生在西洋,比如斯巴达克起事。

    作者不知道历史学家是怎么定义奴隶的,比如《红楼梦》里的袭人c晴雯算不算奴隶,如果这样人也算奴隶的话,有奴隶的历史至少持续了三千年。封国时代与大一统时代那个更为优越呢?这个要看怎么说了,如果是礼崩乐坏的封国时代与处于上升期的大一统时代相处,无疑前者是有明显缺陷的,前者的缺陷就是社会的自我修复能力很差。大一统时代完成改朝换代是相对容易的,而成熟的封国制度之下,周朝在治理已经非常糟糕的轻狂,竟然苟延残喘了比不多五百年左右。因为封国制不容易让人们陷入绝望,你在秦国活不下去,你可以去赵国,赵国活不下去就去出国,总有一国适合你。如果真的没有一国适合你,你也不用烦恼。因为等你折腾完了这一圈,你也就老了,也许这就是为什么周可以延续八百年社稷的原因了吧!

    作者迷上了唐太宗写的一本书叫《帝范》,这是他这给他的储君的一本书,所以这本书至少在贞观年间应该是禁书。如果人人都学习这个毕了业,唐朝就没有宁日了。这样的书能够流传下来,真是万幸。唐太宗在这本书里面,对与周朝八百年社稷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崇拜和向往,而作者一直一来都不是很喜欢封国制,主要是受了历史教材的影响。其实周朝真正的社稷延续的时间应该不会超过六百年,因为进入东周时代,天子的权威就已经大打折扣,特别是郑庄公,他先是与天子交换人质,之后又与天子发生了冲突,还打败了王师,甚至还用箭射伤了天子的肩膀。后来诸侯相继称王,这意味着诸侯已经不再把周天子视为拥有天下的王,周朝变成周国,而且是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国。

    从名义上的周朝在进入战国时代之后就已经灭亡了,而周朝从进入东周之后,就已经是徒有虚名了。所以周的社稷并不像许多人说得那样整整持续了八百年。唐太宗对与周朝封国之间的争斗不是没有反思,所以他的主张是不封那种大的封国,而是封很多小的封国,这样它们既可以如同众星一样拱卫北辰,又不能对天子形成威胁。闲话摁住不表,只说那些闹事的子民被处决之后,大量的人口迁往各个封国。这可让诸侯们犯了难,如果把他们都抓起来押送到安邑,似乎不是很仁义,可要是收留他们,一来没有足够的物资,二来也害怕触怒天子,从而给自己招来大祸。无奈之下。他们大多采取折中的做法。就是让这些人迁往更加偏远的提防。一来可以充实那里,让夷狄之人不敢轻易来犯,二来可以天子就是想要征讨那里,也会因为路途遥远而产生他负担不起军费。如果天子严令诸侯去攻击那里,他们就会说样会逼迫他们投向夷狄。

    不知道从那一天开始,京中的官员才终于意识到王畿之地已经非常空虚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